散灰扃戶的成語故事
拼音sàn huī jiōng hù
基本解釋①在地上撒灰,將門戶關鎖。②舊時因以“散灰扃戶”譏諷防閑妻妾之病態心理與可笑行為。
出處《舊唐書·李益傳》:“然少有癡病,而多猜忌,防閑妻妾,過為苛酷,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于時。故時謂妒癡為‘李益疾’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散灰扃戶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散灰扃戶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哄而散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一卷:“看的人見沒得買了,一哄而散。” |
一片散沙 | 孫中山《民族主義》第一講:“但是中國的人,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,沒有民族的精神,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,實在是一片散沙。” |
一盤散沙 | 清 梁啟超《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》:“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,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。” |
一轟而散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28回:“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轟而散,跑出去了。” |
一閧而散 | |
一鼻子灰 | 《紅樓夢》五五回:“幸而平姐姐在這里,沒得臊一鼻子灰,趁早知會他們去。” |
萬念俱灰 | 清 南亭亭長《中國現在記》第三回:“官場上的人情,最是勢利不過的。大家見撫臺不理,誰還來理我呢,想到這里,萬念俱灰。” |
萬戶千門 | 唐 李德裕《長安秋夜》詩:“萬戶千門皆寂寂,月中清露點朝衣。” |
三戶亡秦 |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故楚南公曰:‘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’也。” |
三星在戶 | 《詩經·唐風·綢繆》:“綢繆束楚,三星在戶。” |
不歡而散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:“眾客咸不歡而散。” |
不費吹灰之力 | 清 劉鶚《老殘游記》第17回:“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,撫臺便這樣的信從,若替他辦那事,自不費吹灰之力。” |
與草木俱灰 | 明·陳繼儒《晚香堂·附贊·有序》:“既為男子,忍與草木俱灰!” |
東零西散 | 明·袁宏道《致蕭允升庶子》:“曾未幾何,而東零西散,念方既已下世,先兄繼之,射堂秋月,有若隔世,人生會合,何可常也!” |
書香門戶 | 沙汀《祖父的故事·老太婆》:“[丈夫]是個所謂書香門戶子弟。” |
云屯霧散 | 《隋書·梁叡傳》:“所以周無上算,漢收下策,以其倏來忽往,云屯霧散,強則騁其犯塞,弱又不可盡除故也。” |
云屯飆散 | 嚴復《原強》:“騎射馳騁,云屯飆散。” |
云屯鳥散 | 《后漢書·南匈奴傳論》:“讎釁既深,互伺便隙,控弦抗戈,覘望風塵,云屯鳥散,更相馳突。” |
云開霧散 | 宋·陶佃《王君儀》詩:“云開霧散卻晴霽,清風淅淅無纖塵。” |
云收雨散 | 宋·周邦彥《燭影搖紅》詞:“當時誰會唱《陽關》。離恨天涯遠。爭奈云收雨散。憑闌干、東風淚滿。” |
云散風流 | 清·龔萼《答姜云標》:“乃云散風流,各為饑寒所迫,斂眉就食,俯首覓衣。” |
云散高唐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五回:“終久是云散高唐,水涸湘江。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,何必枉悲傷?” |
云消雨散 | 明·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第十卷:“妙舞邀賓,百歲既終,云消雨散,此事自古皆然。” |
云消霧散 | 唐 李世民《授長孫無忌尚書右仆射詔》:“干戈所指,云消霧散。” |
云窗月戶 | 宋·向子諲《清平樂·奉酬韓叔夏》詞:“薄情風雨,斷送花何許。一夜清香無覓處。卻返云窗月戶。” |
云窗霞戶 | 元·周伯琦《學宮紀事絕句》之四:“數樹青榆延閣東,云窗霞戶綺玲瓏。” |
云集霧散 | 漢·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朝發河海,夕宿江漢,沉浮往來,云集霧散。” |
云飛雨散 | 隋·張公禮《龍藏寺碑》:“金編寶字,玉牒綸言,滿封盈函,云飛雨散。”前蜀·貫休《行路難》詩之二:“云飛雨散今如此,繡闥雕甍作荒谷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