掩耳蹙頞的成語故事
拼音yǎn ěr cù è
基本解釋蹙:皺起;頞:鼻梁。捂著耳朵,皺著鼻子。形容極其厭惡。
出處唐·柳宗元《河間婦傳》:“自是雖戚里為邪行者,聞河間之名,則掩耳蹙頞,皆不欲道之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掩耳蹙頞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掩耳蹙頞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震耳欲聾 | 沙汀《呼嚎》:“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,而超越這個,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。” |
黃耳傳書 | 《晉書·陸機傳》:“初機有俊犬,名曰黃耳,甚愛之。既而羈寓京師,久無家問,……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,犬尋路南走,遂至其家,得報還洛。其后因以為常。” |
充耳不聞 | 清 李漁《奈何天 鬧封》:“邊陲告急,司轉運者,充耳不聞。” |
洗耳恭聽 | 元 鄭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請大王試說一遍,容小官洗耳恭聽。” |
耳聰目明 | 漢 焦贛《易林 臨之需》:“重瞳四乳,耳聰目明,普為仁表,圣作元輔。” |
不絕于耳 | 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》第二回:“這是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。” |
掩人耳目 | 《新刊大宋宣和遺事》:“事跡顯然,雖欲掩人之耳目,不可得也。” |
口耳并重 | 魯迅《彷徨·肥皂》:“好容易給他進了中西折中的學堂,英文又專是‘口耳并重’的。” |
耳聽是虛,眼見為實 | 《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》:“那時我還缺乏理解,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于‘耳聽是虛,眼見為實’,‘不怕不識貨,就怕貨比貨’。” |
面紅過耳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四回:“那安公子羞得面紅過耳,眼觀鼻、鼻觀心的答應了一聲。” |
如雷貫耳 | 元 鄭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久聞元帥大名,如雷貫耳。” |
方面大耳 | 清 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 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,都有萬貫家私,一個個方面大耳。” |
馬耳春風 | 金·元好問《谷圣燈》詩:“紛紛世議何足道,盡付馬耳春風前。” |
耳食之論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六國年表序》:“學者牽于所聞,見秦在帝位日淺,不察其終始,因舉而笑之,不敢道,此與以耳食無異。” |
耳聞目睹 | 魯迅《吶喊 一件小事》:“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,算起來也很不少。” |
耳不忍聞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19卷:“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,哭哭啼啼,耳不忍聞。” |
口耳之學 | 荀況《荀子 勸學》:“小人之學也,入乎耳,出乎口。” |
交頭接耳 | 元 關漢卿《單刀會》第三折:“大小三軍,聽吾將令,甲馬不許馳驟,金鼓不許亂鳴,不許交頭接耳,不許笑語喧嘩。” |
瑕不掩瑜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聘義》:“瑕不揜瑜,瑜不揜瑕,忠也。” |
耳順之年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。” |
耳鬢廝磨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72回:“咱們從小耳鬢廝磨,你不曾拿我當外人待,我也不敢怠慢了你。” |
耳熟能詳 | 宋 歐陽修《瀧岡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詳也。” |
出口入耳 |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二十年》:“王曰:‘言出于余口,入于爾耳,誰告建也?’” |
耳目一新 | 北齊 魏收《魏書 河南王傳》:“齊人愛詠,咸日耳目更新。” |
執牛耳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哀公十七年》:“諸侯盟,誰執牛耳?” |
面紅耳赤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29卷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頭紅耳赤;子文卻三仕三已,略無喜慍。” |
耳提面命 | 《詩經 大雅 抑》:“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” |
舌敝耳聾 | 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舌敝耳聾,不見成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