巍然挺立的成語故事
拼音wēi rán tǐng lì
基本解釋巍然:高大的樣子。比喻像高山一樣聳立,不可動搖。
出處肖兵《太行青松》:“山上那濃郁蔥蘢的松柏,巍然挺立,充滿生機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巍然挺立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巍然挺立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人立志,萬夫莫奪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五卷:“正是‘一人立志,萬夫莫奪。’” |
一目了然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137卷:“見得道理透后,從高視下,一目了然。” |
一見了然 | 元·陳櫟《勤有堂隨錄》:“程泰之《禹貢圖》,不愜人意,不能使人一見了然。” |
三分鼎立 | 《魏書 匈奴劉聰等傳序》:“論土不出江漢,語地僅接褒斜,而謂握皇符,乘帝籍,三分鼎立,比蹤王者。” |
三十而立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。” |
三足鼎立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竇融傳》:“欲三分鼎,連衡合從,也宜以時定。” |
上無片瓦遮身,下無立錐之地 | 清·張南莊《何典》第九回:“原來劉打鬼收成結果了雌鬼,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賣來喂了指頭,弄得上無片瓦遮身,下無立錐之地,只得仍縮在娘身邊。” |
上無片瓦,下無立錐 | 宋·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·豐化和尚》:“上無片瓦,下無卓錐,學人向什么處立?” |
上無片瓦,下無立錐之地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二十:“上無片瓦,下無卓錐,學人向什么處立?” |
不以為然 | 宋 蘇軾《再乞罷詳定役法狀》:“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,只當招募,不當定差,執政不以為然。” |
不期然而然 | 明 高啟《威愛論》:“功或以愛誠有以結于人者,則趨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。何以威為哉!” |
不期而然 | 宋 王楙《野客叢書》:“蓋其平日讀外祖太史公記,故發于詞旨,不期而然。” |
不破不立 | 毛澤東《新民主主義論》:“不破不立,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,它們之間的斗爭是生死斗爭。” |
不立文字 | 宋 釋普濟《五燈會元 七佛 釋迦牟尼佛》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。” |
不輕然諾 | 清 百一居士《壺天錄》中卷:“如嚴某者,其亦濁世之錚錚,而不輕然諾者與!” |
兩雄不并立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十七章:“古語云‘兩雄不并立’,何能風雨同舟?” |
中立不倚 | 《禮記·中庸》:“故君子和而不流,強哉矯;中立而不倚,強哉矯。” |
臨機立斷 | 明·唐順之《條陳海防經略事疏》:“訪得淮揚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英敏多謀,臨機立斷,運籌足以破鬼夷之算,賈勇足以汗懦將之顏。” |
習慣成自然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賈誼傳》:“少成若天性,習慣若自然。” |
習慣自然 | 清·吳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二卷:“隨機應變,迎合上意,久而久之,習慣自然,便自能迎刃而解了。” |
習慣若自然 | 《孔子家語·七十二弟子解》:“少成則若性也,習慣若自然也。” |
習若自然 | 北朝·齊·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序致》:“年十八九,少知砥礪,習若自然,卒難洗蕩。” |
了然于胸 | 《晉書 袁齊傳》:“夫經略大事……智者了然于胸。” |
了然無聞 | |
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 | 清 吳璿《飛龍全傳》第二十九回:“看官們有所未知,從來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。” |
事預則立 | 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” |
云垂海立 | 唐·杜甫《朝獻太清宮賦》:“九天之云下垂,四海之水皆立。鳳凰威遲而不去,鯨魚屈矯以相吸。” |
云屯森立 | 清·侯方域《為司徒公贈萬將軍序》:“以張公節制三方,其部下熊羆之士,云屯森立,而特屬望將軍,其必有以取之矣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