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山峻嶺的成語故事
拼音chóng shān jùn lǐng
基本解釋崇:高;峻:山高而陡。高大陡險的山嶺。也作“高山峻嶺”。
出處晉 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此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崇山峻嶺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崇山峻嶺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葉蔽目,不見泰山 | 《鶚冠子·天則》:“一葉蔽目,不見泰山;兩耳塞豆,不聞雷霆。” |
一葉迷山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十五回:“世上這般雙瞳如豆、一葉迷山的,以至糊涂下人,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!” |
一葉障目,不見泰山 | 《鶚冠子 天則》:“一葉蔽目,不見太山;兩耳塞豆,不聞雷霆。” |
一山不藏二虎 | 歐陽山《三家巷》:“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,這是他太狂妄。” |
一指蔽目,不見泰山 | 謝覺哉《關于獨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體的事,不管好處多大,總是‘一指蔽目,不見泰山’。” |
萬水千山 | 宋 宋徽宗《燕山亭 見杏花作》詞:“天遙地遠,萬水千山,知他故宮何處?” |
三山五岳 | 清 曹寅《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》:“三山五岳渺何許?云煙汗漫空竛竮。” |
不識廬山真面目 | 宋 蘇軾《題西林壁》詩: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” |
不識泰山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“師父如此高強,必是個教頭。小兒有眼不識泰山。” |
丘山之功 | 漢·陳琳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故乃建秋山之功,享不訾之祿。” |
業峻鴻績 | 南朝·梁·劉勰《文心雕龍·原道》:“夏后氏興,業峻鴻績,九序惟歌,勛德彌縟。”周振甫注:“業峻鴻績:即業峻績鴻,功業高,成績大。” |
叢山峻嶺 | 吳運鐸《把一切獻給黨 在礦井里》:“煤礦的空中索道,越過了叢山峻嶺。” |
東山之志 | 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安雖受朝寄,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,每形于言色。” |
東山再起 | 唐 杜甫《暮秋……呈蘇渙侍御》:“無數將軍西第成,早作丞相東山起。” |
東山復起 | 明·張煌言《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》:“懸擬壯猷,東山復起。夫何訃聞,遽騎箕尾?” |
東山高臥 | 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卿累違朝旨,高臥東山。” |
嚴刑峻制 | 晉·陸機《豪士賦》:“懼萬民之有服,則嚴刑峻制,以賈傷心之怨。” |
嚴刑峻法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丙吉傳》:“后遭條獄之詔,吉捍拒大難,不避嚴刑峻法。” |
個人崇拜 | 鄧小平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》:“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,一言堂、個人決定重大問題、個人崇拜、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象,不斷滋長。” |
中山狼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五回:“子系中山狼,得志便猖狂。” |
臨水登山 | 唐·楊炯《送并州旻上人詩序》:“況乎人生天地,岳鎮東驅,良時美景,始云蒸電激,臨水登山,忽風流而雨散。” |
為山止簣 | 語出《論語·子罕》:“譬如為山,未成一簣。止,吾止也。” |
舉鼎拔山 | 明·張四維《雙烈記·虜驕》:“王基霸業今朝定,舉鼎拔山蓋世強。” |
久歸道山 | |
義山恩海 | 元·柯丹丘《荊釵記·憶母》:“欣然便周全助路費,召共居,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。” |
義海恩山 | 元 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三本第四折:“將人的義海恩山,都做了遠水遙岑。” |
樂山樂水 | 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 |
樂山愛水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