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機設變的成語故事
拼音lín jī shè biàn
基本解釋臨到時機制定應變計劃。
出處《北史·侯深傳》:“深臨機設變,是其所長,若總大眾,未必能用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臨機設變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臨機設變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息萬變 | 宋·胡宏《題上封寺》:“風云萬變一瞬息,紅塵奔走真徒勞。” |
一成不變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王制》:“刑者,侀也。侀者,成也,一成而不可變,故君子盡心焉。” |
一日萬機 | 《尚書 皋陶謨》:“兢兢業業,一日二日萬幾。” |
一線生機 | 宋 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:“若借溫太真之事,為小人開一線生路,借范堯夫之言,為君子憂后來之禍,則失之矣。” |
七十二變 | 毛澤東《矛盾論》:“神話中的許多變化,例如《山海經》中所說的‘夸父追日’,《淮南子》中所說的‘羿射九日’,《西游記》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……” |
萬變不離其宗 | 徐特立《抗戰給我的機會》:“對任何人,無論相識不相識的,總是一套話。言論有系統,萬變不離其宗。” |
萬古不變 | 毛澤東《改造我們的學習》:“他們一心向往的,就是從先生那里學來的據說是萬古不變的教條。” |
下臨無地 | 唐·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飛閣流丹,下臨無地。” |
下臨無際 | |
不堪設想 | 清 林則徐《林文忠公政書》:“內地膏脂,年年如些剝喪,豈堪設想!” |
不失時機 | 周恩來《關于黨的“六大”的研究》:“這時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月,如果……努力去做,還不失時機。” |
不知權變 | 漢·桓寬《鹽鐵論·世務》:“故雖有誠信之心,不知權變,危亡之道也。” |
不諱之變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申屠剛傳》:“不諱之變,誠難其慮。” |
臨事制變 | 漢·陳琳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臨事制變,困而能通,智者之慮也。” |
臨事而懼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述而》:“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” |
臨軍對壘 | 明·無名氏《萬國來朝》第三折:“領將驅兵勇戰敵,臨軍對壘慣相持。” |
臨軍對陣 | 明·無名氏《慶賞端陽》第一折:“驟馬橫槍武藝精,臨軍對陣見輸贏。” |
臨別贈言 | 唐 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臨別贈言,幸承恩于偉餞。” |
臨別贈語 | 杜鵬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三章:“團組織的教導,教師的囑咐,媽媽的叮嚀,同學們的臨別贈語,又記取了多少?” |
臨危下石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59回:“夸談經濟者,少甚么看風使舵、臨危下石之人。” |
臨危不亂 | 梁實秋《槐園夢憶》:“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,鎮定應付,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。” |
臨危不懼 | 《鄧析子 無厚》:“死生有命,貧富有時。怨夭折者,不知命也;怨貧賤者,不知時也。故臨難不懼。” |
臨危不憚 | 唐·司空圖《華帥許國公德政碑》:“臨危不憚,赴救遠征。” |
臨危不撓 | 《周書·李棠柳檜傳論》:“李棠、柳檜并臨危不撓,視死如歸,其壯志貞情,可與青松白玉比質也。” |
臨危不茍 |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我手無縛雞之力,不能去殺敵雪恥,我只能臨危不茍。” |
臨危不顧 | 《三國志 魏志 陳留王傳》:“和、琇、撫皆抗不撓,拒會兇言,臨危不顧。” |
臨危制變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志·明帝紀》:“司馬懿臨危制變,擒淵可計日待也。” |
臨危受命 | 三國 蜀 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受任于敗軍之際,奉命于危難之間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