躬操井臼的成語故事
拼音gōng cāo jǐng jiù
基本解釋躬:親自;井臼:汲水舂米。指親自操持家務(wù)。
出處清·百一居士《壺天錄》上卷:“年二十余,始于歸,躬操井臼,琴瑟甚調(diào)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躬操井臼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躬操井臼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穩(wěn)操勝算 | 《管子·明法解》:“故明操必勝之數(shù),以治必用之民。” |
一年被蛇咬,十年怕井繩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一卷:“一年被蛇咬,三年怕草索,說到貨物,我就沒有膽氣了。” |
同室操戈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鄭玄傳》:“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?” |
穩(wěn)操勝券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平原君傳》:“且虞卿操其兩權(quán),事成,操右券以責(zé)。” |
背鄉(xiāng)離井 | 見“背井離鄉(xiāng)”。 |
井中視星 | 《尸子·廣釋》:“因井中視星,所見不過數(shù)星。” |
井水不犯河水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69回:“我和他‘井水不犯河水’,怎么就沖了他?” |
井井有條 | 荀況《荀子 儒效》:“井井兮其有理也。” |
落井下石 | 唐 韓愈《柳子厚墓志銘》:“一旦臨小利害,僅如毛發(fā)比,反眼若不相識,落陷阱,不一引手救,反擠之,又下石焉者,皆是也。” |
一朝被蛇咬,三年怕井繩 | 老舍《小坡的生日》:“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,頗有點‘一朝被蛇咬,三年怕井繩’的神氣。” |
毛遂墮井 | 《西京雜記》卷六:“趙有兩毛遂……野人毛遂墜井而死,客以告平原君,平原君曰:‘嗟乎!天喪予矣。’既而知野人毛遂,非平原君客也。” |
渴而穿井 | 《素問 四氣調(diào)神大論》:“夫病已成而后藥之,亂已成而后治之,譬渴而穿井,斗而鑄錐,不亦晚乎!” |
鞠躬盡力,死而后已 | 三國·蜀·諸葛亮《后出師表》:“臣鞠躬盡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敗利鈍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 |
井蛙醯雞 | 唐·劉禹錫《送惟良上人詩序》:“信神與之而不能測神之所以付,信術(shù)通之而不能知術(shù)之所以泄哉!余聞乎蛙醯雞哉之不若也。” |
臨渴掘井 | 明 朱伯廬《游家格言》:“宣未雨而綢繆,毋臨渴而掘井。” |
鞠躬盡瘁 | 明 宋濂《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》:“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,誓勿蹶其門。” |
渴而掘井 | 《素問·四氣調(diào)神大論》:“夫病已成而后藥之,亂已成而后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斗而鑄錐,不亦晚乎!” |
離鄉(xiāng)背井 | 元 關(guān)漢卿《金線池》:“我依舊安業(yè)著家,他依舊離鄉(xiāng)背井。” |
操之過急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五行地志中之下》:“匹馬觭輪無的反者,操之急矣。” |
番窠倒臼 | 明 唐順之《書王龍溪致知議略》:“王老于其間又番窠倒臼,又撰出一種馭氣攝靈一息一息等語,又是一場孽怪。” |
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 | 三國 蜀 諸葛亮《后出師表》:“臣鞠躬盡力,死而后已。” |
井然有序 | 清 王夫之《夕堂永日緒論外編》:“以制產(chǎn)、重農(nóng)、救荒分三事……井然有序。” |
背井離鄉(xiāng) | 元 馬致遠《漢宮秋》第三折:“背井離鄉(xiāng),臥雪眠霜。” |
反躬自省 | 宋 朱熹《朱文公文集 答王晉 鋪(其四)》:“自吟以往,更愿反躬自省,以擇乎二者之間察其孰緩孰急,以為先后。” |
丁公鑿井 | 漢 王充《論衡 書虛》:“俗傳言曰,丁公鑿井,得一人于井中。夫人生于人,非生于土也。” |
井渫莫食 | 漢·王粲《登樓賦》:“懼匏瓜之徒懸兮,畏井渫之莫食。” |
躬自厚而薄責(zé)于人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子曰:‘躬自厚而薄責(zé)于人,則遠怨矣。’” |
操縱如意 | 文秉《先拔志始》上卷:“所以太阿下移,而忠賢輩得以操縱如意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