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道亡繇的成語故事
拼音qí dào wáng yáo
基本解釋亦作“其道無由”。找不到門徑;無法辦到。
出處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雖后欲改過自新,其道亡繇也?!?/p>
暫未找到成語其道亡繇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其道亡繇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 | 漢 王充《論衡 道虛》:“淮南王學道,招會天下有道之人,傾一國之尊,下道術之士,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,奇方異術,莫不爭出。王遂得道,舉家升天,畜產皆仙,犬吠于天上,雞鳴于云中?!?/td> |
一人得道,雞犬飛升 | 魯迅《二心集·張資平氏的“小說學”》:“但作者一轉方向,則一人得道,雞犬飛升,何況神仙的遺蛻呢。” |
一反其道 | |
一夫得道,九族升天 | 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續集》第九回:“我聽說一夫得道,九祖升天,那有個九族升天之說嗎?” |
一子悟道,九族升天 | 元·馬致遠《黃粱夢》第一折:“常言道:‘一子悟道,九族升天’,不要錯過了。” |
一子悟道,九族生天 | 元 馬致遠《黃粱夢》第一折:“你自不知,你不是個做官的,天生下這等道貌,是個神仙中人。常言道:‘一子悟道,九族生天’,不要錯過了?!?/td> |
一語道破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:“但這位姑娘,可不是一句話了事的人,此刻要一語道破,必弄到滿盤皆空。” |
萬變不離其宗 | 徐特立《抗戰給我的機會》:“對任何人,無論相識不相識的,總是一套話。言論有系統,萬變不離其宗?!?/td> |
三分天下有其二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泰伯》: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” |
三戶亡秦 |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故楚南公曰:‘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’也。” |
三折其肱 | 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左傳·定公十三年》:“三折肱知為良醫?!?/td> |
三緘其口 | 漢 劉向《說蒼 敬慎》:“孔子之周,觀于太廟,右陛之側,有金人焉,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?!?/td> |
三過其門而不入 | 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禹、稷當平世,三過其門而不入?!?/td> |
上下其手 | 唐 周矩《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》:“微諷動以探其情,所推者必上下其手,希圣旨也?!?/td> |
不乏其人 | 清 呂留良《與陳執齋書》:“然則如今之篯侯,遠近不乏其人?!?/td> |
不厭其煩 | 宋 袁燮《挈齋集》:“贄之先君,不憚其煩,而帝每不能聽?!?/td> |
不厭其繁 | 明 呂坤《呻吟語》:[天]極精細,色色象象,條分縷析而不厭其繁。” |
不厭其詳 | 宋 朱熹《答劉公度》:“講學不厭其詳,凡天下事物之理,方冊圣賢之言,皆須子細反復究竟?!?/td> |
不可以道里計 | 章炳麟《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》:“最有學問的人,就是周秦諸子,比那日本的物茂卿、太宰純輩,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計了?!?/td> |
不可勝道 | 《史記 太史公自序》:“海外殊俗,重譯款塞,請來獻見者,不可勝道。” |
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 | 春秋 孔子《論語 泰伯》:“子曰:‘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?!?/td> |
不堪其憂 | 《論語·雍也》:“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,回也! |
不安其室 | 《詩經·鄴風·凱風·序》:“衛之淫風流行,雖有七子之母,猶不能安其室。” |
不得其所 | 漢 荀悅《漢紀 文帝紀論》:“男女有不得其所者,因而相與歌詠,各言其情。” |
不得其死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先進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?!?/td> |
不得已而求其次 | 曹靖華《嘆往昔,獨木橋頭徘徊無終期!》:“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?!櫆稀蠜]有‘橋梁’,只好‘繞道東京’了?!?/td> |
不改其樂 | 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一簞食,一飄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擾,回出不改其樂。” |
不知其詳 | 清 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4回:“施御史家的事,我也略聞,不知其詳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