誅兇討逆的成語故事
拼音zhū xiōng tǎo nì
基本解釋誅:討伐。討伐兇暴、叛逆之人。
出處明·無名氏《精忠記·勝敵》:“身為上將,統領大軍,奮武揚威,誅兇討逆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誅兇討逆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誅兇討逆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逆道亂常 | 唐 李公佐《謝小娥傳》:“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,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。” |
誅求無度 | 《舊唐書·于頔傳》:“擅興全師,僭為正樂,侵辱中使,擅止制囚,殺戮不辜,誅求無度,臣故定謚為厲。” |
逆來順受 | 宋 無名氏《張協狀元》戲文第12出:“逆來順受,須有通時。” |
討價還價 | 明 馮夢龍《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》:“三巧問了他討價還價,便道:‘真個虧你些兒。’” |
亂世兇年 | |
伏法受誅 | 漢 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誅,若九牛一毛,與螻蟻何以異?” |
逆水行舟 | 魯迅《且介亭雜文 門外文談》:“即使目下還有點逆水行舟,也只好拉纖。” |
自討苦吃 | 魯迅《書信集 致蕭軍》:“其實《文學》和我并無關系,不過因為有些人要它滅亡,所以偏去支持一下,其實這是自討苦吃。” |
禁暴誅亂 | 漢 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其強也,禁暴誅亂而天下服;其弱也,五伯征而諸侯從。” |
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 | 《懷念劉少奇同志·片斷回憶寄深情》:“他常對工作人員說,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” |
口誅筆伐 | 明 汪廷訥《三祝記 同謫》:“他捐廉棄恥,向權門富貴貪求,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,隴上墦間識者羞。” |
以意逆志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萬章上》:“故說《詩》者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;以意逆志,是為得之。” |
逆流而上 | 《詩經·秦風·蒹葭》:“溯洄從之。”毛亨傳:“逆流而上曰溯洄。” |
通風討信 | 明·沈鯨《雙珠記·京邸敘親》:“宮城中不比民家,雖皇后貴妃,難與父母往來,況宮女禁閉在內,誰能通風討信。” |
吃力不討好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八回:“老實說,有了錢,與其這樣化的吃力不討好,我倒不如拿來孝敬點給叔公了。 |
倒行逆施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伍子胥列傳》:“吾日莫途遠,吾故倒行而逆施之。” |
逢兇化吉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42回:“豪杰交游滿天下,逢兇化吉天生成。” |
聲罪致討 | 《國語 晉語五》:“是故伐備鐘鼓,聲其罪也。” |
人人得而誅之 | 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,人得而誅之。” |
吉兇禍福 | 《三國志 吳志 太史慈傳》:“是為吉兇禍福等耳,吾不獨受此罪。” |
去逆效順 | 唐·陸贄《招諭淮西將吏詔》:“如能去逆效順,因事建功,明設科條,以示褒勸。” |
擒奸討暴 | 三國·魏·曹操《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》:“卿在郡以來,擒奸討暴,百姓獲安。” |
逆行倒施 | 南朝·宋·無名氏《移答魏安南平南府》:“強者為雄,斯則棄德任力,逆行倒施,有一于此。” |
莫逆交 | 清·許奉恩《里乘》第四卷:“兩人相識,粲然一笑,遂訂為莫逆交云。” |
棄逆歸順 | 唐·韓愈《論淮西事宜狀》:“自然相率棄逆歸順。” |
逆耳之言 | 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:“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 |
十惡五逆 | 元·無名氏《殺狗勸夫》第二折:“嫂嫂也,我不曾犯十惡五逆,這一個家緣兒都被你收拾。” |
兇多吉少 |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:“今日且把這慈悲心略收收,待過了此山再發慈悲吧。這去處兇多吉少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