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珪缺璧的成語故事
拼音duàn guī quē bì
基本解釋見“斷圭碎璧”。
出處清·葉廷琯《吹網錄·二礎云麾碑》:“余近得拓本,字雖漫漶,其存者尚有神采。斷珪缺璧,彌見珍奇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斷珪缺璧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斷珪缺璧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刀兩斷 | 唐 寒山《詩三百三首》:“男兒大丈夫,一刀兩斷截;人面禽獸心,造作何時歇!” |
一度著蛇咬,怕見斷井索 | 宋·釋普濟《五燈會元·龍門遠禪師法嗣》:“趙州道:‘無意者如何?’師曰:‘一度著蛇咬,怕見斷井索。’” |
一筆勾斷 | 宋·陳亮《與吳益恭書》:“此事今已一筆勾斷云云。” |
七斷八續 | 《秦并六國平話》卷中:“應榮圣刀頭引舉三軍喊殺,秦兵敗走,東砍西伐,七斷八續。” |
不可缺少 | 毛澤東《論持久戰》:“所有這些,造成了和造成著為中國最后勝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條件。” |
不斷如帶 | 《新唐書 韓愈傳贊》:“自晉汔隋,老佛顯行,圣道不斷如帶。” |
東完西缺 | |
中外合璧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三十一回:“這長苗子是我們中國原有的,如今攙在這德國操內,中又不中,外又不外,倒成了一個中外合璧。” |
中西合璧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:“咱們今天是中西合璧……這邊底下是主位;密司忒薩坐在右首,他同來這劉先生坐在左首。” |
臨機立斷 | 明·唐順之《條陳海防經略事疏》:“訪得淮揚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英敏多謀,臨機立斷,運籌足以破鬼夷之算,賈勇足以汗懦將之顏。” |
臨機能斷 | 《北史·樊子蓋傳論》:“子蓋雅有干局,質性方嚴,見義而勇,臨機能斷,保全邦邑,勤亦懋哉!” |
臨機輒斷 | 《新唐書·杜如晦傳》:“如晦少英爽,喜書,以風流自命,內負大節,臨機輒斷。” |
主觀臆斷 | |
義斷恩絕 | 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想人生最苦是離別,可憐是千里關山,獨自跋涉。似這般割肚牽腸,倒不如義斷恩絕。” |
九回腸斷 | 漢·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是以腸一日而九回,居則忽忽若有所忘。” |
書缺有間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五帝本紀》:“《書》缺有間矣,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。” |
書缺簡脫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楚元王傳》:“禮壞樂崩,書缺簡脫,朕甚閔焉。” |
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 | 《周易 系辭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” |
仁柔寡斷 | 章炳麟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:“其孱弱少用如此,是則仁柔寡斷之主,漢獻、唐昭之儔耳!” |
以義斷恩 | 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凡所以立品設狀者,求人才以理物也,非虛飾名譽,相為好丑。雖孝悌之行,不施朝廷,故門外之事,以義斷恩。” |
優差美缺 | |
優柔失斷 | 《舊唐書·高祖紀論》:“然而優柔失斷,浸潤得行。” |
優柔寡斷 | 先秦 韓非《韓非子 亡征》:“緩心而無成,柔茹而寡斷,好惡無決,而無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” |
優柔無斷 | 宋·魏慶之《詩人玉屑》第十卷:“又云‘杳杳煙波隔千里,白頻香散東風起,日落汀洲一望時,愁情不斷如春水。’觀此語意,疑若優柔無斷者。” |
優游不斷 | 《漢書 元帝紀贊》:“牽制文義,優游不斷。” |
保殘守缺 | 《漢書 劉歆傳》:“信口說而背傳記,是末師而非往古……猶欲保殘守缺,挾恐見破之私意,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,或懷妒嫉,不考情實,雷同相從,隨聲是非,抑此三學。” |
先斷后聞 | 《北史·宇文護傳》:“護第屯兵禁衛,盛于宮闕,事無巨細,皆先斷后聞。” |
兔缺烏沉 | 唐·羅鄴《冬日寄獻庾員外》:“卻思紫陌觥籌地,兔缺烏沉欲半年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