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斷專橫的成語故事
拼音wǔ duàn zhuān héng
基本解釋武斷:只憑主觀想象作判斷。專橫:專制強橫。形容憑借權(quán)勢獨斷專行,蠻橫跋扈。
出處
暫未找到成語武斷專橫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武斷專橫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元大武 | 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凡祭宗廟之禮,牛曰一元大武。” |
一刀兩斷 | 唐 寒山《詩三百三首》:“男兒大丈夫,一刀兩斷截;人面禽獸心,造作何時歇!” |
一十八般武藝 | 元 白樸《梧桐雨》楔子:“臣左右開弓,一十八般武藝,無有不會。” |
一度著蛇咬,怕見斷井索 | 宋·釋普濟《五燈會元·龍門遠禪師法嗣》:“趙州道:‘無意者如何?’師曰:‘一度著蛇咬,怕見斷井索。’” |
一榻橫陳 | 唐·李商隱《北齊》詩之一:“小蓮玉體橫陳夜,已報周師入晉陽。” |
一筆勾斷 | 宋·陳亮《與吳益恭書》:“此事今已一筆勾斷云云。” |
七斷八續(xù) | 《秦并六國平話》卷中:“應(yīng)榮圣刀頭引舉三軍喊殺,秦兵敗走,東砍西伐,七斷八續(xù)。” |
七橫八豎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三十四回:“一片瓦礫場上,橫七豎八,殺死的男子婦人,不計其數(shù)。” |
七縱八橫 | 宋·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法》:“及其透徹,則七縱八橫,信手拈來,頭頭是道矣。” |
不敢自專 | 唐 韓愈《褅夾議》:“凡在擬議,不敢自專。 |
不文不武 | 唐 韓愈《瀧吏》詩:“不知官在朝,有益國家不?得無虱其間,不文亦不武。” |
不斷如帶 | 《新唐書 韓愈傳贊》:“自晉汔隋,老佛顯行,圣道不斷如帶。” |
專一不移 | 東漢·班固《白虎通義》:“信者誠也,專一不移也。” |
專心一志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性惡》:“今使涂之人伏術(shù)為學(xué),專心一志,思索熟察,加日縣久,積善而不息,則通于神明,參于天地矣。” |
專心一意 | 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:“其專心一意毋貸,近醫(yī)藥以自持。”漢·陸賈《新語·懷慮》:“專心一意,身無境外之交,心無欹斜之慮。” |
專心一致 | 《清朝野史大觀·繆炳泰以畫受高宗知遇》:“可見一技之末,非專心一致為之?dāng)?shù)十年,亦不能發(fā)名而成業(yè)也。” |
專心向公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志·杜畿傳》:“不結(jié)交援,專心向公。” |
專心致志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今夫弈之為數(shù),小數(shù)也,不專心致志,則不得也。” |
專恣跋扈 | 《舊五代史·梁書·田預(yù)傳》:“預(yù)以行密專恣跋扈,嘗移書諷之。” |
專擅跋扈 | 范文瀾《中國近代史》上冊第六章:“太平軍一壞于楊秀清的專擅跋扈,再壞于韋昌輝的瘋狂屠殺,最后壞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。” |
專權(quán)恣肆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118回:“鄧艾專權(quán)恣肆,結(jié)好蜀人,早晚必反矣。” |
專權(quán)擅勢 | 西漢·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·趙策》:“先王之時,春陽君相,專權(quán)擅勢,蔽晦先王,獨制官事。” |
專權(quán)誤國 | 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第40卷:“此指嚴嵩、嚴世蕃父子二人也。朕久聞其專權(quán)誤國……朕當(dāng)即為處分,卿不可外泄于人。” |
專權(quán)跋扈 | 《清朝野史大觀·咸豐季年三奸伏誅》:“惟載垣等前后一切專權(quán)跋扈情形,謀危社稷,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。” |
專橫跋扈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梁冀傳》:“帝少而聰慧,知冀驕橫,嘗朝群臣,目冀曰:‘此跋扈將軍也。’” |
專欲難成 | 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眾怒難犯,專欲難成,合二難以安國,危之道也。” |
專款專用 | 柳青《創(chuàng)業(yè)史》第一部第九章:“上級一再強調(diào)專款專用。” |
專精覃思 | 《三輔黃圖·閣》:“劉向于成帝之末,校書天祿閣,專精覃思。”《北齊書·馮偉傳》:“后還鄉(xiāng)里,閉門不出將三十年,不問生產(chǎn),不交賓客,專精覃思,無所不通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