梗泛萍漂的成語故事
拼音gěng fàn píng piāo
基本解釋斷梗、浮萍在水中漂浮。比喻漂泊流離。
出處元·張國賓《羅李郎》第二折:“只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,撇的俺三口兒夢斷魂勞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梗泛萍漂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梗泛萍漂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萍水相逢 | 唐 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》:“萍水相逢,盡是他鄉之客。” |
鷗波萍跡 | 清·王士慎《池北偶談·談獻二·王公家書》:“事在身外,身在世外,鷗波萍跡,足寄此生。” |
萍蹤浪跡 | 明 徐霖《繡襦記》:“相公這樣人家,萍蹤浪跡,你那里去尋他?” |
泛濫成災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滕文公上》:“洪水橫流,泛濫于天下。” |
梗頑不化 | 《續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回:“目下山東有名綠茶,可知道他們形狀否;內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,還有梗頑不化,本事十分利害的否?要一一請教。” |
漂蓬斷梗 | |
牛渚泛月 | 《晉書·袁宏傳》:“謝尚時鎮牛渚,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,會宏在舫中諷詠,聲既清會,辭又藻拔,遂駐聽久之。” |
大命將泛 | 漢·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大命將泛,莫之振救。” |
飄蓬斷梗 | 宋 宗澤《上鄭龍圖求船書》:“全家百指,如飄蓬斷梗,一在天之涯,一在地之角。” |
泛泛而談 | 茅盾《怎樣評價〈青春之歌〉》:“也由于時間關系,不能把《青春之歌》重讀一遍然后執筆,故而只能泛泛而談,不能引證原文作具體的分析。” |
眾喣漂山 | 《漢書 中山靖王勝傳》:“夫眾喣漂山,聚蚊成雷。” |
漂浮不定 | 劉白羽《第二個太陽》第13章:“像云影一樣這里、那里,一明、一暗,漂浮不定。” |
漂母進飯 | 唐·李白《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》:“魯姑棄子,以卻三軍之眾;漂母進飯,沒受千金之恩。” |
自由泛濫 | 鄧小平《黨的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》:“但是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采取堅定的措施加以制止,而任其自由泛濫,就會影響更多的人走上邪路,后果就不能非常嚴重。” |
頑梗不化 | 郭沫若《棠棣之花》第三幕第一場:“你往年同嚴仲子做過朋友,他的頑梗不化,你是明白的。” |
梗泛萍飄 | 元 張國賓《羅李郎》第二折:“只為他孤身去梗泛萍飄,撇的俺三口兒夢斷魂勞。” |
泛泛之談 | 孫犁《澹定集·<文藝增刊>辟欄說明》:“一切泛泛之談,故弄玄虛,自我吹噓之作,雖名家不收。” |
斷梗飄蓬 | 宋 石季友《清平樂》:“自憐俗狀塵容,幾年斷梗飄蓬。” |
調良穩泛 | 清·朱之瑜《與鍋島直能書》之二:“七夕前,盛使遙臨,捧讀翰教,知旌旌于前月初五日蒞鎮,途間車馬舟橋,調良穩泛,三省亦附驥平安。” |
斷梗飛蓬 | 宋·陸游《拆號前一日作》詩:“飄零隨處是生涯,斷梗飛蓬但可嗟。” |
泛萍浮梗 | 唐·徐夤《別》詩:“酒盡欲終問后期,泛萍浮梗不勝悲。” |
從中作梗 | 清·張集馨《道咸宦海見聞錄》:“是以糧道必應酬將軍者,畏其從中作梗也。” |
尺蚓穿堤,能漂一邑 | 北齊·劉晝《劉子新論·慎隙》:“尺吲穿堤,能漂一邑;寸煙匯穴,致毀千室。” |
浪跡萍蹤 | 吳梅《風洞山 埋忠》:“我草澤偷生苦淹留,卻教我浪跡萍蹤向何處投。” |
泛泛之交 | 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三十八卷:“朋友交游,固有深淺,若泛然之交,一一要周旋,也不可。” |
泛泛之人 | |
漂零蓬斷 | 明·楊珽《龍膏記·旅況》:“北海乏孔融之賞鑒,以故漂零蓬斷,世業漸雕。” |
萍飄蓬轉 | 清 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續錄五》:“甚或金盡裘敝,恥還鄉里,萍飄蓬轉,不通音問者,亦往往有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