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頭而來的成語故事
拼音dài tóu ér lái
基本解釋戴:頭頂著。戴著腦袋前來。形容無所畏懼的樣子。
出處唐·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甲者出,太尉笑且入,曰:‘殺一老卒,何甲也?吾戴頭而來矣。’”
暫未找到成語戴頭而來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戴頭而來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品頭論足 | 郭澄清《大刀記》開篇十二:“他們指手劃腳,品頭論足。” |
三十而立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,三十而立。” |
絲來線去 | 《朱子全書·論語》:“但顏?zhàn)拥檬ト苏f一句,直是傾腸倒肚是了,更無許多廉纖纏繞,絲來線去。” |
聞風(fēng)而動 | 宋 陳亮《祭趙尉母夫人文》:“登堂莫及,聞風(fēng)而起。” |
半途而廢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中庸》:“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廢,吾弗能已矣。” |
焦頭爛額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霍光傳》:“令論功而清賓,曲突徙薪亡恩澤,焦頭爛額為上客耶?” |
脆而不堅 | 毛澤東《改造我們的學(xué)習(xí)》:“華而不實(shí),脆而不堅。” |
抱頭鼠竄 | 宋 蘇軾《代侯公說項羽辭》:“夫陸賈,天下之辯士,吾前日遣之,智窮辭屈,抱頭鼠竄,顛狽而歸,僅以身免。” |
輕而易舉 | 《詩經(jīng) 大雅 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德輶如毛,民鮮克舉之。”宋 朱熹注:“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,然人莫能舉也。” |
一朝權(quán)在手,便把令來行 | 明·顧大典《青衫記·承璀受閫》:“一朝權(quán)在手,便把令來行 ,大小三軍,聽吾命令。” |
迷而不反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》:“若偷安旦夕,迷而不反,大兵一發(fā),玉石皆碎。” |
心有余而力不足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里仁》:“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,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。” |
踏破芒鞋沒覓處,得來全不費(fèi)工夫 | 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18回:“往上一瞧,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,心中歡喜不盡,暗說道:‘踏破芒鞋沒覓處,得來全不費(fèi)工夫。’” |
自拔來歸 | 《新唐書 李勣傳》:“三年,自拔來歸,從秦王伐東都,戰(zhàn)有功。” |
懸而未決 | 孫中山《救國之急務(wù)》:“已將一切問題決定,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,懸而未決。” |
來去無蹤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八十一回:“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,來無影,去無蹤。” |
挺身而出 | 《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》:“后數(shù)日城陷,景思挺身而出,使人告于鄰郡,得援軍數(shù)百,逐其草冠,復(fù)有其城,毫民賴是以濟(jì)。” |
苦盡甘來 | 元 關(guān)漢卿《蝴蝶夢》第四折:“受徹了牢獄災(zāi),今日個苦盡甘來。” |
太歲頭上動土 | 元 無名氏《打董達(dá)》第二折:“我兒也,你尋死也,正是太歲頭上動土哩!” |
齊頭并進(jìn) | 周恩來《在上海科學(xué)技術(shù)工作會議上的講話》:“實(shí)事求是,循序前進(jìn),齊頭并進(jìn),迎頭趕上。” |
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 | 宋·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:“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乎!’” |
鍥而不舍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勸學(xué)》:“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” |
易子而教 | |
暈頭轉(zhuǎn)向 | 周而復(fù)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:“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(zhuǎn)向。完全出乎他的意料,兒子居然變了,而且變得這么快!” |
空穴來風(fēng) | 戰(zhàn)國 楚 宋玉《風(fēng)賦》:“臣聞于師:‘枳句來巢,空穴來風(fēng)。’” |
一擁而上 | 錢鐘書《圍城》:“每人手提只小箱子,在人堆里等車,時時刻刻鼓勵自己,不要畏縮,第一輛新車來了,大家一擁而上。” |
山雨欲來風(fēng)滿樓 | 唐 許渾《咸陽城東樓》詩:“溪云初起日沉閣,山雨欲來風(fēng)滿樓。” |
存而不議 | 唐·獨(dú)孤及《仙掌銘并序》:“后代揭厲于玄蹤者,聆其風(fēng)而駭之,或謂詼詭不經(jīng),存而不議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