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蟲語冰的成語故事
拼音xià chóng yǔ bīng
基本解釋比喻人的見識短淺。
出處先秦 莊周《莊子 秋水》:“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,篤于時也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夏蟲語冰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夏蟲語冰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流言蜚語 | 《明史 馬孟楨傳》:“入主出奴,愛憎由心,雌黃信口,流言蜚語,騰入禁庭,此士習可慮也。” |
冰壺秋月 | 宋 蘇軾《贈潘谷》詩:“布衫漆黑手如龜,未害冰壺貯秋月。” |
語重情深 | 嚴復《以〈漁洋精華錄〉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詩見述率賦奉答》:“忽蒙佳什譽過庭,語重情深誰敢荷?” |
風言影語 | 清·梁紹壬《兩般秋雨庵隨筆·致趙秋舲書》:“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,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,風言影語,莫識來因,一介鯫生,何忌何惜!” |
冰解的破 | 清 曾國藩《<經史百家簡編>序》:“惟校讎之學,我朝獨為卓絕,干嘉間巨儒輩出,講求音聲故訓,校勘疑誤,冰解的破,度越前世矣。” |
冷若冰霜 | 清 劉鄂《老殘游記續集》第二回:“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,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。” |
如履薄冰 | 《詩經 小雅 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 |
物腐蟲生 | 宋 蘇軾《范增論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后蟲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讒入之。” |
語不驚人 | 唐 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》詩:“為人性僻耽佳句,語不驚人死不休。” |
語短情長 | 袁鷹《悲歡·深深的懷念》:“‘人民,真是太偉大了!’這句語短情長的衷心贊嘆,我想,是足以代表所有長征戰士的心意的。” |
花言巧語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20卷:“巧言,即所謂花言巧語,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 |
語重心長 | 清 洛日生《海國英雄記 回唐》:“嘆別離苦況,轉忘了母親的語重心長。” |
春冰虎尾 | 《尚書·君牙》:“心之憂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” |
散言碎語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80回:“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語帶去,卻又不是勞而無功?” |
快人快語 | 陳白塵、賈霽《宋景詩》第24章:“宋大帥真是快人快語!來,干一大杯!” |
妙語連珠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二卷第54章:“他出口成章,妙語連珠,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。” |
偶語棄市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秦始皇本紀》:“有敢偶語《詩》、《書》者,棄市。” |
冰天雪地 | 清 蔣士銓《雞毛房》詩:“冰天雪地風如虎,裸而泣者無棲所。” |
夏雨雨人 | 西漢 劉向《說苑 貴德》:“吾不能以春風風人,吾不能以夏雨雨人,吾窮必矣。” |
一語中人 | 宋·李昌令《令善錄·劉貢父》:“蓋好謔人者,但知取快一時,不知一語中人,其酷甚于毒刃。” |
流言飛語 | 清·和邦額《夜譚隨錄·修鱗》:“流言飛語,何足憑信。” |
喃喃自語 | 清·無垢道人《八仙全傳》第84回:“知圓聽到這里,不覺嘻嘻一笑,喃喃自語道:‘救兵救兵,只落得狗咬洞賓。’” |
呀呀學語 | 巴金《還魂草》:“朋友那個新生的男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養育起來的,現在開始呀呀學語了。” |
前言不搭后語 | 杜鵬程《保衛延安》第六章:“四科長急得前言不搭后語地說:‘701,不是我!’” |
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 | 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2回: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” |
春夏秋冬 | 清·褚人獲《隋唐演義》第28回:“只見綠一團,紅一簇,也不分春夏秋冬,萬卉千花,盡皆鋪綴。” |
語長心重 | 蔡元培《致“公言報”函并符答林琴南君函》:“公書語長心重,深以外間謠諑紛紜集為北京大學惜,甚感。” |
冰雪嚴寒 | 吳伯簫《菜園小記》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,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,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;但是除了冰雪嚴寒的冬天,一年里春夏秋三季,菜園里總是經常有幾種蔬菜在競肥爭綠的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