晦盲否塞的成語故事
拼音huì máng pǐ sè
基本解釋國政混亂,下情不能上達。
出處宋 朱熹《大學章句序》:“晦盲否塞,反復沉痼,以及五季之衰,而壞亂極矣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晦盲否塞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晦盲否塞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盲人說象 | 元 黃溍《書袁通甫詩后》:“吾儕碌碌,從俗浮沉,與先生相去遠甚,而欲強加評品,正如盲人說象。” |
不置可否 | 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無所可否。” |
韜光養晦 | 《蕩寇志》第76回:“賢侄休怪老夫說,似你這般人物,不爭就此罷休。你此去,須韜光養晦,再看天時。” |
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 | 《病玉緣》: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,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,到了日后,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。” |
塞翁失馬,安知非福 | 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七回:“處士有志未遂,甚為可惜,然塞翁失馬,安知非福?” |
茅塞頓開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盡心下》:“山徑之蹊間,介然用之而成路;為閑不用,則茅塞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!” |
赭衣塞路 | 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而奸邪并生,赭衣塞路。” |
汗牛塞棟 | 明·唐順之《胡貿棺記》:“余不自揆,嘗取《左氏》、歷代諸史及諸大家文字所謂汗牛塞棟者,稍刪次之以從簡約。” |
否極泰來 | 漢 趙曄《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》:“時過于期,否終則泰。” |
盲人摸象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 洪進禪師》:“有僧問:‘眾盲摸象,各說異端,忽遇明眼人又作么生?’” |
鷹犬塞途 | 魯迅《偽自由書·文章與題目》:“這是后來和現在的話,當時可不然,鷹犬塞途,干兒當道,魏忠賢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?” |
塞狗洞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35回:“我有三萬銀子,我大八成的道臺都可捐得了。我為什么拿錢塞狗洞!” |
敷衍塞責 | 清 張集磬《道咸宦海見聞錄》:“而嚴令愿為恪遵,委勘幾及年余,始克竣事,半屬敷衍塞責。” |
頓開茅塞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盡心下》:“山徑之蹊間,介然用之而成路;為間不用,則茅塞之矣;今茅塞子之心矣。” |
兩豆塞耳 | 《鹖冠子·天則》:“夫耳之主聽,目之主明。一葉蔽目,不見太山;兩豆塞耳,不聞雷霆。” |
擔雪塞井 | 唐 顧況《行路難》詩:“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,炊沙作飯豈堪吃。” |
矢口否認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16章:“他為著面子上光彩,矢口否認他的妹妹是‘如夫人’。” |
盲人把燭 | 《野叟曝言》七五回:“古人每以陳壽帝魏不帝蜀,議者蜂起,皆盲人把燭之談也。” |
冥行盲索 | 漢·揚雄《法言·修身》:“擿埴索涂,冥行而已矣。” |
譽塞天下 |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知己》:“當此時,梁君譽塞天下,屬詞求進之士,奉文章走梁君門下者,蓋無虛日。” |
挨山塞海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17卷:“那日觀看的人,何止挨山塞海。” |
塞北江南 | 唐·韋蟾《送盧潘尚書之靈武》詩:“賀蘭山下果園成,塞北江南舊有名。” |
禁舍開塞 | 《尉繚子 制談》:“今天下諸國,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眾,然不能濟功名者,不明乎禁舍開塞之道也。” |
否去泰來 | 前蜀·韋莊《湘中作》詩:“否去泰來終可待,寒夜休唱《飯牛歌》。” |
陟罰臧否 | 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“宮中府中,俱為一體,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。” |
裂冠毀冕,拔本塞源 | 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伯父若裂冠毀冕,拔本塞源,專棄謀主,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?” |
聊以塞責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:“我素乏捷才,且不長于吟詠,姐妹輩素所深知;今夜聊以塞責,不負斯景而已。” |
汗牛塞屋 | 清·袁枚《黃生借書說》:“汗牛塞屋,富貴家之書,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?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