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福禳災的成語故事
拼音qiú fú ráng zāi
基本解釋禳:祈禱。祈求福運降臨,消除災害。
出處漢·荀悅《漢紀·武帝紀》:“若夫神君之類精神之異,非求請所能致也,又非可以求福禳災矣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求福禳災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求福禳災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禍絕福連 | 宋·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四十二卷:“萬神即時倒,合會瓊羽門。使令散禍,禍絕福連。上寢玉堂,世受名仙。” |
無妄之災 | 《周易 無妄》:“六三,無妄之災。或系之牛,行人之得,邑人之災。” |
反求諸己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射者正己而后發,發而不中,不怨勝己者,反求諸己而已矣。” |
誅求無度 | 《舊唐書·于頔傳》:“擅興全師,僭為正樂,侵辱中使,擅止制囚,殺戮不辜,誅求無度,臣故定謚為厲。” |
孜孜以求 | 孫犁《蕓齋瑣談》:“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、有根有據、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,也為人所熟知了。” |
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三十七回:“宋江聽罷,扯定兩個公人說道:“卻是苦也!正是‘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。’” |
供不應求 | 《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行》:“現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,每天生產一至二噸,供不應求。” |
有求必應 | 唐 李煙《妒神頌》:“所求必應,高山仰止。” |
福善禍淫 | 《尚書 湯誥》:“天道福善禍淫。”孔傳:“政善,天福之;淫過,天禍之。” |
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 | 《老子》第五十八章:“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” |
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暫時禍福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十回:“李足道‘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暫時禍福’,你怎么就保得無事?” |
刻舟求劍 | 戰國 呂不韋《呂氏春秋 察今》:“楚人有涉江者,其劍自舟中墜于水,遽契其舟曰:‘是吾劍之所從墜。’舟止,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劍不行,求劍若此,不亦惑乎?” |
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 | 《病玉緣》: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,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,到了日后,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。” |
吹毛求疵 | 韓非《韓非子 大體》:“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難知。” |
實事求是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河間獻王劉德傳》:“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,修學好古,實事求是。” |
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 | 清·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第37回:“此時慕政弄得沒法,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。” |
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 | 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 |
塞翁失馬,安知非福 | 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七回:“處士有志未遂,甚為可惜,然塞翁失馬,安知非福?” |
隱居求志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季氏》:“隱居以求其志,行義以達其道。” |
求仁得仁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述而》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 |
新益求新 | 清·王韜《練水師》:“西國船制,日有變更,精益求精,新益求新。” |
殺妻求將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齊人攻魯,魯欲將吳起。吳起取齊女為妻,而魯疑之。吳起于是欲就名,遂殺其妻,以明不與齊也,魯卒以為將。將而攻齊,大破之。” |
媚外求榮 | 清·吳趼人《痛史》第19回:“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,表過不提。” |
拜鬼求神 | 唐 王建《三臺》詩:“揚州橋邊小婦,長于市里商人,三年不得消息,各自拜鬼求神。” |
破柱求奸 | 《后漢書·黨錮傳·李膺》:“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,貪殘無道,至乃殺孕婦,聞膺厲威嚴,懼罪逃還京師,因匿兄讓弟舍,藏于合柱中。膺知其狀,率將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陽獄。受辭畢,即殺之。” |
求全責備 | 宋 劉克莊《后村全集》:“竊謂天下不能皆絕類離倫之材,君子未嘗持求全責備之論。” |
求之不得 | 《詩經 周南 關雎》: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;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” |
血光之災 | 元 無名氏《盆兒鬼》楔子:“此卦洽談室一百日內,有血光之災,只怕躲不過去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