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諸洪喬的成語故事
拼音fù zhū hóng qiáo
基本解釋洪喬:晉朝人,姓殷名羨,字洪喬。比喻書信遺失。
出處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殷洪喬作豫章郡,臨去,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。既至石頭,悉擲水中,因祝曰:‘沉者自沉,浮者自浮,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。’”
暫未找到成語付諸洪喬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付諸洪喬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故家喬木 | 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余大先生道:‘自古說:“故家喬木。”果然不差。就如尊府這燈,我縣里沒不第二副。’” |
付之一炬 | 唐 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戍卒叫,函谷舉,楚人一炬,可憐焦土。” |
反求諸己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射者正己而后發,發而不中,不怨勝己者,反求諸己而已矣。” |
三個臭皮匠,合成一個諸葛亮 | 毛澤東《組織起來》:“三個臭皮匠,合成一個諸葛亮,這就是說,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。” |
愛則加諸膝,惡則墜諸淵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檀弓下》:“今之君子,進人若將加諸膝,退人若將墜諸淵。” |
諸如此類 | 晉 葛洪《抱樸子》:“諸如此類,不可具舉。” |
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,喚做‘喬太守亂點鴛鴦譜’。” |
盡付東流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第79回:“那緣法盡了,往時的情義盡付東流,還要變成了仇怨。” |
三個臭皮匠,賽過諸葛亮 | |
進人若將加諸膝,退人若將墜諸淵 | 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今之君子,進人若將加諸膝,退人若將墜諸淵。” |
公諸同好 | 三國 魏 曹植《與楊德祖書》:“定仁義之度,成一家之言,雖未能藏之于名山,將以傳之于同好。” |
事后諸葛亮 | 向春《煤城怒火》第二二章:“不是我事后諸葛亮,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,我們不拉出去,郭忠還可以存在,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。” |
遷于喬木 | 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出自幽谷,遷于喬木。” |
付諸東流 | 清 梁啟超《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》:“而前此勤勞貯蓄所得之結果,遂付諸東流。” |
挾天子以令諸侯 | 宋 張端義《貴耳集》下卷:“挾天子以令諸侯,諸侯必從,然謂之尊君則不可。” |
居諸不息 | 南朝·梁·蕭綱《善覺寺碑銘》:“居諸不息,寒暑推移。” |
洪喬捎書 |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沉者自沉,浮者自浮,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。” |
應付自如 | 鄒韜奮《經歷 英文的學習》:“你在上課前僅僅查了生字,讀了一兩遍是不夠的,必須完全了解全課的情節,才能胸有成竹,應付自如。” |
問諸水濱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僖公四年》:“貢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,敢不共給?昭王之不復,君其問諸水濱!” |
放諸四海而皆準 | 《禮記 祭義》:“推而放諸東海而準,推而放諸西海而準,推而放諸南海而準,推而放諸北海而準。” |
洪水猛獸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,周公兼夷狄、驅猛獸而百姓寧。” |
聲如洪鐘 | 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七十二回:“憶胥目如閃電,聲如洪鐘。” |
諸有此類 | 南朝·梁·劉勰《文心雕龍·程器》:“諸有此類,并文士之瑕累。” |
付東流 | 元·關漢卿《金線池》第二折:“往常個侍衾裯,都做了付東流。” |
洪爐點雪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 佛印師四調琴娘》:“他原是明悟禪師轉世,根氣不同,所以出儒入墨,如洪爐點雪。” |
銘諸肺腑 | 宋·王偁《東都事略·富弼傳》:“敢不置之枕席,銘諸肺腑,終老是戒。” |
挾天子而令諸侯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袁紹傳》:“今州城粗定,兵強士附,西迎大駕,即宮鄴都,挾天子而令諸侯,蓄士馬以討后庭,誰能御之?” |
取諸宮中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且許子何不為陶冶,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?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