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罰黜陟的成語故事
拼音shǎng fá chù zhì
基本解釋賞罰:賞賜與懲罰;黜陟:官吏的進退升降。指官吏的賞賜、懲罰和官職的升降。
出處《晉書·摯虞傳》:“賞罰黜陟,豈或有不得其所者乎?”
暫未找到成語賞罰黜陟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賞罰黜陟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雅俗共賞 | 明 孫仁儒《東郭記 綿駒》:“聞得有綿駒善歌,雅俗共賞。” |
賞心悅目 | 《宋史 范鎮(zhèn)傳》:“凡可以蕩心悅目,不宜有加于舊。” |
賞心樂事 | 南朝宋·謝靈運《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》:“天下良辰、美景、賞心、樂事,四者難并。” |
論功行賞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吳志 顧譚傳》:“時論功行賞,以為駐敵之功大,退敵之功小。” |
照功行賞 | 明 郭勛《英烈傳》第二十八回:“卿等俱宜協(xié)力同心,輔成大事,所有富貴,我當(dāng)照功行賞。” |
賞同罰異 | 戰(zhàn)國·韓·韓非《韓非子·八經(jīng)》:“故賞賢罰暴,舉善之至者也;賞暴罰賢,舉惡之至者也;是謂賞同罰異。” |
果刑信賞 | |
賞一勸百 | 《文中子·立命》:“賞一以勸百,罰一以懲眾。” |
擊節(jié)稱賞 | 晉·左思《蜀都賦》:“巴姬彈弦,漢女擊節(jié)。” |
數(shù)罪并罰 | |
罰一勸百 | 唐·韓愈《誰氏子》:“罰一勸百政之經(jīng),不從而誅不晚耳。”李漢注引《中說》:“牡如晦問政,子曰:‘賞一以勸百,罰一以懲眾。’” |
恭行天罰 | 《尚書 甘誓》:“今予惟恭行天之罰。” |
賞善罰惡 | 漢·貢禹《贖罪》:“賞善罰惡,不阿親戚。” |
龔行天罰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敘傳下》:“皇矣漢祖,龔行天罰,赫赫明明。” |
信賞必罰 | 先秦 韓非《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》:“信賞必罰,其足以戰(zhàn)。” |
遷善黜惡 | 三國·蜀·諸葛亮《便宜十六策·考黜》:“考黜之政,謂遷善黜惡。” |
孤芳自賞 | 宋 張孝祥《念奴嬌 過洞庭》詞:“應(yīng)念嶺表經(jīng)年,孤芳自賞,肝膽皆冰雪。” |
罰不當(dāng)罪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正論》:“夫德不稱位,能不稱官,賞不當(dāng)功,罰不當(dāng)罪,不祥莫大焉。” |
陟罰臧否 | 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“宮中府中,俱為一體,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。” |
不賞之功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,而功蓋天下者不賞。” |
黜奢崇儉 | 清·陳康祺《郎潛紀(jì)聞》卷七:“嘉慶某年,御制《觀龍舟詩》。命詞臣賡和。眾皆窘于水嬉嬉字韻,獨錢唐陳太史嵩慶句云:‘萬國魚龍呈曼衍,九重珠玉戒荒嬉。’蓋上方以‘黜奢崇儉論’示廷臣也。” |
班功行賞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李云傳》:“舉厝至重,不可不慎。班功行賞,宜應(yīng)其實。” |
賞賢罰暴 | 戰(zhàn)國·韓·韓非《韓非子·八經(jīng)》:“故賞賢罰暴,舉善之至者也;賞暴罰賢,舉惡之至者也;是謂賞同罰異。” |
明賞不費 | 《商君書·賞刑》:“善因天下之貨,以賞天下之人。故曰:‘明賞不費。’” |
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 | 元 王實甫《西廂記》:“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;賞罰若明,其計必成。” |
計功行賞 | 韓非《韓非子 八說》:“計功而行賞,程能而授事。” |
勸善黜惡 | 《魏書·肅宗紀(jì)》:“勸善黜惡,經(jīng)國茂典。” |
以譽為賞,以毀為罰 | 春秋·齊·管仲《管子·明法》:“是故官之失其治也,是主以譽為賞,以毀為罰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