惹禍招殃的成語故事
拼音rě huò zhāo yāng
基本解釋給自己引來麻煩。同“惹禍招災”。
出處元 無名氏《藍采和》第三折:“數(shù)遍到此,曾諫李王,李王不聽,只恐怕惹禍招殃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惹禍招殃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惹禍招殃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禍絕福連 | 宋·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四十二卷:“萬神即時倒,合會瓊羽門。使令散禍,禍絕福連。上寢玉堂,世受名仙。” |
齒牙為禍 | 《史記 晉世家》:“初,獻公將伐驪戎,人曰:\'齒牙為禍。\'及破驪戎,獲驪姬,愛之,竟以亂晉。 |
禍亂滔天 | 《晉書·惠帝紀》:“禍亂滔天,奸逆仍起,至乃幽廢重宮,宗廟紀絕。” |
直言賈禍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十五年》:“子好直言,必及于難。” |
謙受益,滿招損 | 明·沈采《千金記·延訪》:“謙受益,滿招損。” |
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三十七回:“宋江聽罷,扯定兩個公人說道:“卻是苦也!正是‘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。’” |
惹事生非 | 明 馮夢龍《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》:“如今再說一個富家,安分守己,并不惹事生非。” |
滿招損,謙受益 | 《尚書 大禹謨》:“滿招損,謙受益,時乃天道。” |
禍國誤民 | 鄧小平《黨在組織戰(zhàn)線和思想戰(zhàn)線上的迫切任務》:“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,足以禍國誤民。” |
福善禍淫 | 《尚書 湯誥》:“天道福善禍淫。”孔傳:“政善,天福之;淫過,天禍之。” |
惹是生非 | 明 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:“安分守己,并不惹是生非。” |
意惹情牽 | 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(zhuǎn)!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。” |
池魚之殃 | 《剪燈新話 三山福地傳》:“汝宜擇地而居,否則恐預池魚之殃。” |
罪魁禍首 | 明 鄭若庸《玉玦記 索命》:“雖是虔婆殺我,娟奴是禍首罪魁,追了他去。” |
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 | 《老子》第五十八章:“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” |
市怨結(jié)禍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,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,此所謂市怨結(jié)禍者也。” |
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暫時禍福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十回:“李足道‘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暫時禍福’,你怎么就保得無事?” |
怨府禍梯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趙世家》:“毋為怨府,毋為禍梯。” |
招財進寶 | 元 劉唐卿《降桑椹》第二折:“招財進寶臻佳瑞,合家無慮保安存。” |
招兵買馬 | 明 湯顯祖《牡丹亭 虜諜》:“限他三年內(nèi)招兵買馬,騷擾淮陽地方,相機而行,以開征進之路。” |
花枝招展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:“蓬步輕移,如花枝招展一般。” |
禍不單行 |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15回:“這才是福無雙降,禍不單行。” |
禍起隱微 | 宋·王曾《諫作玉清昭應宮》:“圣人貴于謀始,智者察于未形。禍起隱微,危生安逸。” |
金字招牌 | 清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25回:“總算一帆風順,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,還高高掛著。” |
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十七回:“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,那是要壞名氣的。” |
禍國殃民 | 章炳麟《正學報緣起 例言》:“如去歲兗州之變,西報指斥疆臣,謂其禍國殃民,肉不足以啖狗彘。” |
亡猿禍木 | 《淵鑒類函》卷四三二引《汀州志》:“唐大歷中,有猴數(shù)百集古田杉林中,里人欲伐木殺之。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。里人懼,亟走救火,于是群猴脫去。” |
禍在眼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