彝鼎圭璋的成語故事
拼音yí dǐng guī zhāng
基本解釋比喻典雅出眾。
出處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十六回:“大家圍著一看,只見狀元清華豐采,榜眼凝重安詳;到了那個探花,說甚么潘安般貌,子建般才,只他那氣宇軒昂之中不露一些紈袴,溫文儒雅之內(nèi)不粘一點(diǎn)寒酸。真真是彝鼎圭璋,熙朝人瑞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彝鼎圭璋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彝鼎圭璋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代鼎臣 | 《南史·丘靈鞠傳》:“公為一代鼎臣,不可復(fù)為覆餗sù。” |
一言九鼎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平原君列傳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。” |
三分鼎立 | 《魏書 匈奴劉聰?shù)葌餍颉罚骸罢撏敛怀鼋瓭h,語地僅接褒斜,而謂握皇符,乘帝籍,三分鼎立,比蹤王者。” |
三分鼎足 | 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愿披腹心,輸肝膽,效愚計(jì)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誠能聽臣之計(jì),莫若兩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勢莫敢先動。” |
三復(fù)白圭 | 《論語·先進(jìn)》:“南容三復(fù)白圭,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。”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《詩》云:‘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。’南容讀詩至此,三反復(fù)之,是其心慎言也。” |
三牲五鼎 | 元 高明《琵琶記 蔡公逼伯喈赴試》:“三牲五鼎供朝夕,須勝似啜菽并飲水。” |
三足鼎立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竇融傳》:“欲三分鼎,連衡合從,也宜以時定。” |
不失圭撮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律歷志上》:“量多少者不失圭撮。” |
不見圭角 | 宋·歐陽修《張子野墓志銘》:“遇人渾渾,不見圭角。” |
不露圭角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儒行》“毀方而瓦合”鄭玄注“去已之大圭角,下與眾小人合也。”孔穎達(dá)疏“圭角謂圭之鋒芒有楞角。言儒者身恒方正,若物有圭角;不欲異眾過甚,去其大圭角,言猶有小圭角也 |
舉鼎拔山 | 明·張四維《雙烈記·虜驕》:“王基霸業(yè)今朝定,舉鼎拔山蓋世強(qiáng)。” |
舉鼎絕脰 | 梁啟超《中國國債史》:“今日我輩對于此國債問題當(dāng)何如?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(fù)擔(dān),莫敢辭乎?舉鼎絕脰之患,恐遂不免也。” |
舉鼎絕臏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秦本紀(jì)》:“武王有力,好戲。力士任鄙、烏獲、孟說皆至大官。王與孟說舉鼎,絕臏。” |
九鼎一絲 | 明 宋濂《同公塔銘》:“嗚呼,賢首之宗不振久矣,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。” |
九鼎不足為重 | 宋·傅博《邵氏聞見后錄》卷十五:“昔之所以議進(jìn)退天下士大夫者,今又重之以權(quán)位,故其一言之出,則九鼎不足為重。” |
九鼎大呂 | 《史記·平原君列傳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。” |
五鼎萬鐘 | 明·宋濂《永思堂記》:“如羊之跪乳,鳥之反哺,其樂將矢誰,視五鼎萬鐘若不能過之。” |
人聲鼎沸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》:“一日午后,劉方在店中收拾,只聽得人聲鼎沸。” |
傳圭襲組 | 明·宋濂《送黃仲恭赴官馀姚序》:“士君子非以傳圭襲組為難,能世其德業(yè)為難。” |
擊鐘陳鼎 | 《史記 貨殖列傳》:“灑削,薄技也,而郅氏鼎食。馬醫(yī)淺方,張里擊鐘。” |
擊鐘鼎食 | 漢·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擊鐘鼎食,連騎相過。”三國·魏·嵇康《卜疑》:“寧聚貨千億,擊鐘鼎食;枕藉芬芳,婉臠美色乎?” |
函牛之鼎 | 西漢·劉安《淮南子·詮言訓(xùn)》:“夫函牛之鼎沸,而蠅蚋不敢入。” |
刀鋸鼎鑊 | 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大刑用甲兵,其次用斧鉞,中刑用刀鋸,其次用鉆鑿。”又,《漢書·酈陸朱劉叔孫傳贊》:“麗生自匿監(jiān)門,待主然后出,猶不免鼎鑊。” |
列鼎而食 | 《孔子家語 致思》:“從車百乘,積粟萬鐘,累茵而坐,列鼎而食。” |
列鼎重裀 | 元·紀(jì)君祥《趙氏孤兒》第二折:“他他他只將那會諂諛的著列鼎重裀、害忠良的便加官請俸。” |
力能扛鼎 | 《史記·項(xiàng)羽本紀(jì)》:“籍(項(xiàng)羽)長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氣過人。” |
匡鼎解頤 | 《漢書·匡衡傳》:“無說《詩》,匡鼎來;匡說《詩》,解人頤。”顏師古注:“如淳曰:‘使人笑不能不止也。’” |
商彝周鼎 | 明 沈榜《宛署雜記 古墨齋》:“得其片言只字,自令曠心怡神,非必商彝周鼎之為寶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