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就各位的成語故事
拼音gè jiù gè wèi
基本解釋各自到自己的崗位上。
出處徐遲《漢水橋頭》:“所有的人已各就各位,擺好了陣勢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各就各位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各就各位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呵而就 | 郭紹虞《中國文學批評史》十四:“感興不來,也不能勉強去醞釀。當它來的時候,醞釀成熟,故能提起銳筆,一呵而就。” |
一揮而就 | 宋 朱弁《曲洧舊聞》第七卷:“東坡一揮而就,不日傳部下,紙為之貴。” |
一蹴可就 | 茅盾《漫談文藝創(chuàng)作》:“但是,世界觀的改造決非一蹴可就,恐怕還有人體會不深。” |
一蹴而就 | 宋 蘇洵《上田樞密書》:“天下之學者,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。” |
三位一體 | 毛澤東《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而斗爭》:“為什么提出‘鞏固和平’、‘爭取民主’、‘實現(xiàn)抗戰(zhàn)’這樣三位一體的口號?” |
下筆便就 | 《北史·魏收傳》:“詔試收為封禪書,收下筆便就不立稿。” |
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 | 春秋 孔子《論語 泰伯》:“子曰:‘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’” |
不堪造就 | 茅盾《蝕 追求》八:“第三是學生們既然做不出文章,便是不堪造就,應當淘汰出去——這是清校。” |
不安于位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六年》:“不安其位,宜不能久。” |
不次之位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東方朔傳》:“武帝初即位,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,待以不次之位。” |
不知就里 | 金 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第四卷:“你尋思,甚做處,不知就里,直恁沖沖怒?” |
九五之位 | 《宋書·武帝紀》:“夫或躍在淵者,終饗九五之位。” |
人各有志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管寧傳》:“太祖曰:\'人各有志,出處異趣。\'” |
從俗就簡 | 宋 周輝《清波別志》卷下:“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簡帖,必旋檢本,模仿筆畫,從俗就簡。 |
從容就義 | 宋 朱熹《近思錄》:“感慨殺身者易,從容就義者難。” |
位不期驕 | 《書·周官》:“位不期驕,祿不期侈,恭儉惟德,無載爾偽。” |
位卑言高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萬章下》:“位卑而言高,罪也。” |
位居極品 | 《宋史·職官志》:“遂為內臣之極品。” |
位極人臣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吳志 孫綝傳》:“臣伏自省,才非干國,因緣肺腑,位極人臣。” |
便還就孤 | |
俯首就擒 | |
俯首就縛 | |
偎干就濕 | 元·無名氏《凍蘇秦》第二折:“且休說懷耽十月,只從小偎干就濕,幾口氣抬舉他偌大,便恰似燕子銜食。” |
八仙過海,各顯其能 |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81回:“正是八仙過海,獨自顯神通。” |
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 |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81回:“正是八仙過海,獨自顯神通。” |
冤各有頭,債各有主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二十六回:“武松捋起雙袖,握著尖刀,指何九叔道:‘小子粗疏,還曉得冤各有頭,債各有主。你休驚怕,只要實說,對我一一說知武大死的緣故,便不干涉你!’” |
出位僭言 | 唐·柳宗元《上裴晉公度獻唐雅詩啟》:“出位僭言,惶戰(zhàn)交積。” |
刪華就素 | 明·馮夢龍《智囊補·閨智·陳子仲妻》:“孟光桓少君得同心為匹,皆能刪華就素,遂夫之高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