瑤臺銀闕的成語故事
拼音yáo tái yín què
基本解釋裝飾華麗的樓臺宮闕。多指神仙居處。
出處元·高明《琵琶記·中秋望月》:“丹桂飄香清思爽,人在瑤臺銀闕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瑤臺銀闕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瑤臺銀闕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債臺高筑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諸侯王表序》:“有逃責(債)之臺。”唐 顏師古注:“服虔曰:周赧王負責(債),無以歸之,主迫責急,乃逃于此臺,后人因以名之。” |
火樹銀花 | 唐 蘇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詩:“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” |
黃臺之瓜 | 《新唐書·承天皇帝倓傳》:“賢終日憂惕,每侍上,不敢有言,乃作樂章,使工歌之。其言曰:‘種瓜黃臺下,瓜熟子離離。一摘使瓜好,再摘令瓜稀,三摘猶云可,四摘抱蔓歸。’” |
珠宮貝闕 | 戰國楚·屈原《九歌·河伯》:“魚鱗屋兮龍堂,紫貝闕兮朱宮。” |
火燭銀花 | 宋 朱淑真《元夜》詩之三:“火燭銀花觸目紅,揭天鼓吹鬧東風。” |
任憑風浪起,穩坐釣魚臺 | 《人民文學》1976年第6期:“他如今是‘任憑風浪起,穩坐釣魚臺’,單等撒網下鉤了。” |
亭臺樓閣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回:“雖然算不得大園庭,那亭臺樓閣,樹林山水,卻也點綴結構得幽雅不俗。” |
章臺楊柳 | 唐韓翃有姬柳氏,以艷麗稱。韓獲選上第歸家省親;柳留居長安,安史亂起,出家為尼。后韓使人寄柳詩曰:“章臺柳,章臺柳,昔日青青今在否?縱使長條似舊垂,亦應攀折他人手。” |
筑臺募士 | 宋·范仲淹《帝王好尚論》:“湯五聘伊尹,文王躬迎呂望,周公握發吐哺以待白屋之士,鄭武公好賢而詩雅歌之,燕昭王筑臺募士而智者歸之。” |
屙金溺銀 | 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第32回:“常言道:養兒不要屙金溺銀,只要見景生情。” |
近水樓臺先得月 | 宋 俞文豹《清夜錄》:“范文正公鎮錢唐,兵官皆被薦,獨巡檢蘇麟不見錄,乃獻詩云:‘近水樓臺先得月,向陽花木易為春。’公即薦之。” |
章臺之柳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六卷:“章臺之柳,雖已折于他人;玄都之花,尚不改于前度。” |
闕一不可 | |
唱對臺戲 | 浩然《艷陽天》第40章:“他們喊他們的,咱們不跟他們唱對臺戲。” |
近水樓臺 | 宋 俞文豹《清夜錄》:“范文正公鎮錢塘,兵官皆被薦,獨巡檢蘇麟不見錄,乃獻詩云:‘近水樓臺先得月,向陽花木易逢春。’” |
此地無銀三百兩 | 民間故事: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,上面留字寫道:“此地無銀三百兩”。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,也留字寫道:“隔壁阿二不曾偷”。 |
下不了臺 | 張恨水《夜深沉》第15回:“她要是不睬你,你惱她,她下不了臺。” |
鹿走蘇臺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伍被傳》:“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。” |
歌臺舞榭 | 唐·呂令問《云中古城賦》:“歌臺舞榭,月殿云堂。”宋·辛棄疾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:“舞榭歌臺,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。” |
井底銀瓶 | 唐·白居易《井底引銀瓶樂府》:“井底引銀瓶,銀瓶欲上絲繩斷;石上磨玉簪,玉簪欲成中央折。” |
黃發臺背 | 《詩經·魯頌》:“黃發臺背,壽胥與誠。” |
天臺路迷 | 《太平御覽》卷九六七引《幽冥錄》:“剡縣劉晟,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,迷不得返。” |
人多闕少 | |
貝闕珠宮 | 宋 黃庭堅《宮亭湖》詩:“貝闕珠宮開水府,雨棟風簾豈來處。” |
瓊臺玉閣 | 元·無名氏《長生會》第五折:“你看這椒壁宮墻,瓊臺玉閣,堪比天宮之處也。” |
舞榭歌臺 | 南宋·辛棄疾《永遇樂》詞:“舞榭歌臺,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。” |
懷銀紆紫 | 漢·王充《論衡·命祿》:“懷銀紆紫,未必稷契之才。積金累玉,未必陶朱之智。” |
開臺鑼鼓 | 毛澤東《新民主主義論》:“我的粗枝大葉的東西,就當作一番開臺鑼鼓好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