殫誠畢慮的成語故事
拼音dān chéng bì lǜ
基本解釋竭盡忠誠與思慮。
出處《清史稿·后妃傳·太祖高皇后》:“不預(yù)外事,殫誠畢慮以事上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殫誠畢慮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殫誠畢慮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多謀善慮 | 清·李漁《凰求鳳·畫策》:“你是個多謀善慮之人,何不替我籌度一番,行了這個方便也好。” |
盡誠竭節(jié) | 《魏書》:“尚自少侍從,盡誠竭節(jié),雖云異姓,其猶骨肉,是以入為腹心,出當(dāng)爪牙。” |
慮周藻密 | 白壽彝總主編《中國通史》(第十三冊)第二節(jié):“元詩矯宋流弊,而失于多學(xué)晚唐,……然其佳者則婉轉(zhuǎn)惆悵,附物切情,工整而流逸,清新而秀麗,慮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,意深韻遠而不失之徑直”。 |
顧慮重重 | 孫犁《文事瑣談》:“目前為文,總是思前想后,顧慮重重。” |
鋒芒畢露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袁紹傳》:“瓚示梟夷,故使鋒芒挫縮,厥圖不果。” |
竭誠相待 | 唐·魏徵《諫太宗十思疏》:“蓋在殷憂,必竭誠以待下,既得志,則縱情以傲物。” |
誠惶誠恐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杜詩傳》:“詩自以無勞,不安久居大郡,求……奉職無效,久竊祿位,令功臣懷慍,誠惶誠恐。” |
群賢畢至 | 晉·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群賢畢至,少長咸集,此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。” |
少年老誠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29回:“現(xiàn)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誠的玉郎了。” |
群賢畢集 | 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五回:“今日群賢畢集,正當(dāng)‘所言公則公言之’。” |
誠心誠意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六回:“姥姥你放心。大遠的誠心誠意來了,豈有個不教你見個真佛去的呢。” |
誠歡誠喜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劉盆子傳》:“誠歡誠喜,無所恨也。” |
本相畢露 | 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“題未定”》:“‘第三種人’杜衡輩,標(biāo)榜超然,實為群丑,不即本相畢露,知恥者皆羞稱之,無待這里多說了。” |
慮事多暗 | |
心虔志誠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九十九回:“委實心虔志誠,料不能逃菩薩洞察。” |
畢其功于一役 | 孫中山《<民報>發(fā)刊詞》:“吾國治民生主義者,睹其禍害于未萌,誠可舉政治革命、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。” |
開誠布公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評論》:“諸葛亮之為相國也……開誠心,布公道。” |
后顧之慮 | 宋·劉弈《上韓范二招討書》:“賊無后顧之慮,長驅(qū)而來。” |
門殫戶盡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105回:“建安以來,野戰(zhàn)死亡,或門殫戶盡;雖有存者,遺孤老弱。” |
無憂無慮 | 元 鄭廷玉《忍字記》第二折:“來,來,來,我做了個草庵中無憂無慮的僧家。” |
精誠所加,金石為開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廣陵思王荊傳》:“精誠所加,金石為開。” |
開心見誠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馬援傳》:“且開心見誠,無所隱伏,闊達多大節(jié),略與高帝同。” |
赤誠相待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3章:“這所剩的數(shù)千饑餓疲憊之師因感學(xué)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,暫時不忍離去,勉強可以一戰(zhàn)。” |
遠慮深計 | 《晉書·文六王傳》:“宜遠慮深計,不可專守一志。” |
深謀遠慮 | 漢 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深謀遠慮,行軍用兵之道,非及曩時之士也。” |
深思熟慮 | 《魏書 程駿傳》:“且攻難守易,則力懸百倍,不可不深思,不可不熟慮。” |
處心積慮 | 《穀梁傳 隱公元年》:“何甚乎鄭伯?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。” |
財殫力竭 | 《晉書 劉毅傳》:“自桓玄以來,驅(qū)蹙殘敗,至乃男不被養(yǎng),女無匹對,逃亡去就,不避幽深,自非財殫力竭,無以至此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