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靴爬癢的成語故事
拼音gé xuē pá yǎng
基本解釋同“隔靴搔癢”。
出處清·錢大昭《邇言》卷六:“《朱子語類》云:圣人只是識得性。百家紛紛,只是不識性字。揚子鶻鶻突突,荀子又所謂隔靴爬癢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隔靴爬癢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隔靴爬癢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隔靴搔癢 | 宋 釋普濟《五燈會元 康山契穩禪師》:“曰:‘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?’師曰:‘隔靴搔癢。’” |
隔壁聽話 | 明·唐順之《答王遵巖書》:“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,既于真性不切及所聞于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,而自以為道者,亦竟如隔壁聽話,全無交涉。” |
隔墻有耳 | 管仲《管子 君臣下》:“墻有耳,伏寇在側。墻有耳者,微謀外泄之謂也。” |
吃里爬外 | 魯迅《且介亭雜文末編 “立此存照”(四)》:“凡一班吃里爬外,槍口向內的狼鼠之輩,讀此亦當憬然而悟矣。” |
關山阻隔 | 元 鄭德輝《 梅香》第一折:“不爭他回家去呵,路途艱難,關山陰隔,這親事幾時得就。” |
天懸地隔 | 《南齊書 陸厥傳》: “一人之思,遲速天懸;一家之文,工拙壤隔。” |
心癢難抓 | 明 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八十三回:“且說潼關眾將聽得破萬仙陣,俱在關內,一個個心癢難抓,恨不得也來看看。”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三十五回:“一席話說得唐二亂子心癢難抓,躍躍欲試。” |
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 | 《詩經 王風 采葛》:“彼采蕭兮,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” |
櫛垢爬癢 | 唐·韓愈《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》:“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觀察判官,櫛垢爬癢,民獲蘇醒。” |
仙塵路隔 |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羅剎海市》:“仙塵路隔,不能相依。” |
心癢難搔 |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21回:“誰知莊稚燕在路上說得這也是門,那也是戶,好像可以馬到成功,弄得陽伯心癢難搔。” |
隔三差五 | 蕭紅《回憶魯迅先生》:“牛奶,雞湯之類,為了醫生所囑也隔三差五地吃著。” |
隔行如隔山 | 趙樹理《李家莊的變遷》:“參謀長雖然是日本帝國大學畢業,可是隔行如隔山,和土匪們聯絡便不如小喜。” |
隔岸觀火 | 唐 乾康《投謁齊己》:“隔岸紅塵忙似火,當斬青嶂冷如冰。” |
搔著癢處 | 唐 杜牧《讀韓杜集》詩:“杜詩韓集愁來讀,似倩麻姑癢處抓。” |
頭癢搔跟 | 漢 焦贛《易林》:“頭癢搔跟,無益于疾。” |
無關痛癢 | 清 梁啟超《新中國未來記》第三回:“任憑這些民賊把他的祖傳世產怎樣割、怎樣賣、怎樣送,都當作無關痛癢的么?” |
仙凡路隔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109回:“揉著眼睛,細想昨夜又不曾夢見,可是‘仙凡路隔’了。” |
隔靴抓癢 | 《續景德傳燈錄·安德子勝禪師》:“若也揚眉瞬目,又是鬼弄精魂,更或拈拂敲床,大似隔靴抓癢。” |
靴刀誓死 | 《舊唐書·李光弼傳》:“及是擊賊,常納短刀于靴中,有決死之志,城上面西拜舞,三軍感動。” |
爬梳剔抉 | 《宋史·律歷志》:“建安布衣蔡元定著《律呂新書》,朱熹稱其超然遠覽,奮其獨見,爬梳剔抉,參互考尋。” |
心癢難撓 | 元 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第四折:“著小生迷留沒亂,心癢難撓。” |
不知疼癢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十六回:“便是留守相公自來監押時,也容我們說一句。你好不知疼癢,只顧逞辦!” |
云泥分隔 | 唐·白居易《傷友》詩:“今日長安道,對面隔云泥。” |
爬耳搔腮 | 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徐懋庸作<打雜集>序》:“我是和不是東西之流開開玩笑,要使他爬耳搔腮,熱刺刺的覺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。” |
天壤懸隔 | 《南齊書·陸厥傳》:“一人之思,遲帶天懸;一家之文,工拙壤隔。” |
夫妻無隔宿之仇 | 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9回:“‘夫妻無隔宿之仇’,我怪你怎的?” |
氈襪裹腳靴 | 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4回:“而今這銀子我也不問是你出是他出,你們原是氈襪裹腳靴,但須要我效勞的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