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財害命的成語故事
拼音tú cái hài mìng
基本解釋圖:謀取。為了劫奪財物,害人性命。
出處元·曾瑞卿《留鞋記》第二折:“你如今將俺主人擺布死了,故意將這繡鞋揣在懷里,正是你圖財致命,便待干罷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圖財害命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圖財害命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命之榮 | 明·沈德符《野獲編·禮部二·滁陽王奉祀官》:“后人不叨一命之榮。滁陽之祭,亦僅有司歲終一舉而已。” |
一命嗚呼 | 清 劉鶚《老殘游記》:“誰知這個女婿,去年七月感了時氣,到了八月邊,就一命嗚呼哀哉死了。” |
一命歸西 |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不留神?好,噗哧一下兒,我不就一命歸西了嗎!” |
一命歸陰 | 清·俞萬春《蕩寇志》第99回:“蘭生一銅人橫掃過去,打著穆春腰肋,一命歸陰。” |
一命鳴呼 | 明·洪楩《清平山堂話本·合同文字記》:“又過半年,忽然劉二感天行時氣,頭疼發熱。正是:‘福無雙至從來有,禍不單行自古聞。’害了六七日,一命嗚呼,已歸泉下。” |
一文如命 | 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十二回:“此人有個毛病,嗇細非常,一文如命。” |
一錢如命 | 清 錢泳《履園叢話 報應 刻薄》:“其治家也,事事親裁,不經奴婢,而一錢如命,恐人侵蝕,不利于己也。” |
萬貫家財 | 元·無名氏《玩江亭》第一折:“牛璘有萬貫家財,在趙江梅家作贅。” |
三命而俯 | 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一命而僂,再命而傴,三命而俯。” |
不義之財 | 漢 劉向《列女傳 齊田稷母》:“不義之財非吾有也,不孝之子非吾子也,子起。” |
不以詞害意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48回:“詞句究竟還是末事,第一是立意要緊,若意趣真了,連詞句不用修飾,自是好的;這叫做‘不以詞害意’。” |
不以辭害志 | 戰國 鄒 孟軻《孟子 萬章上》:“故說《詩》者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。” |
不復堪命 | 《后漢書 龐參傳》:“重之以大軍,疲之以遠戍……田疇不得墾辟,禾稼不得收入,搏手因窮,無望來秋。百姓力屈,不復堪命。” |
不得命 | |
不此之圖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32回:“不此之圖,而伐荊州,荊州豐樂之地,國和民順,未可動搖。” |
不知利害 | 戰國 宋 莊周《莊子 齊物論》:“子不知利害,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?” |
不辱使命 |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三章:“壽昌大笑起來,掉頭對著立群說:‘不辱使命!’” |
與民除害 | 漢 陳琳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丞相銜奉國威,為民除害,元惡大憝,心當梟夷。” |
喪天害理 | 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》第七回:“急于做官,所以喪天害理,至于如此。” |
臨危受命 | 三國 蜀 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受任于敗軍之際,奉命于危難之間。” |
臨危授命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憲問》:“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。” |
臨危效命 | 宋·歐陽修《謝復龍圖閣直學士表》:“徒因學古之勤,粗識事君之節,茍臨危效命,尚當不顧以奮身,況為善無傷,何憚竭忠而報國。” |
臨危致命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子張》:“士見危致命,見得思義。” |
臨財不茍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曲禮上》:“臨財毋茍得,臨難毋茍免。” |
臨財茍得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39卷:“反比那面是背非,臨財茍得,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。” |
為民請命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陰侯列傳》:“因民之欲,西向為百姓請命,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,孰敢不聽!” |
為民除害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蜀志 秦宓傳》:“禹疏江決河,東注于海,為民除害,生民已來功莫先者。” |
義不主財,慈不主兵 | 宋·陳元靚《事林廣記·警世格言》:“義不主財,慈不主兵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