貫穿古今的成語故事
拼音guàn chuān gǔ jīn
基本解釋貫穿:貫通,通達。把現在和古代聯系起來。
出處宋·洪邁《夷堅丙志·趙和尚》:“至于貫穿古今,精練吏事,于天下文官實為第一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貫穿古今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貫穿古今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學貫中西 | 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106回:“博了個熟識時務,學貫中西的名氣。” |
戶限為穿 | 唐 李綽《尚書故實》:“(智永禪師)積年學書,禿筆頭十甕,每甕皆數石。人來覓書,并請題頭者如市,所居戶限為之穿穴。” |
樂道好古 | 《孔叢子·公儀》:“魯人有公儀體者,砥節厲行,樂道好古,恬于榮利,不事諸侯。” |
今來古往 | 唐·崔玨《道林寺》詩:“今來古往人滿地,勞生未了歸丘墟。” |
古色古香 | 宋 陸游《小室》:“窗幾窮幽致,圖書發古香。” |
今是昨非 | 晉 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” |
百步穿楊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周本紀》:“楚有養由基者,善射者也。去柳葉百步而射之,百發而百中之。左右觀者數千人,皆曰善射。” |
融會貫通 | 宋 朱熹《朱子全書 學三》:“舉一而三反,聞一而知十,乃學者用功之深,窮理之熟,然后能融會貫通,以至于此。” |
通今達古 | 胡蘊玉《<中國文學史>序》:“述學派之流別,論政治之得失,縱有通今達古之才,而無瑰瑋奇麗之筆,言之無文,行之不遠。” |
古往今來 | 晉 潘岳《西征賦》:“古往今來,邈矣悠哉。” |
離奇古怪 | 蘇曼殊《與劉三書》:“曼近日所遭,離奇古怪,待長者今冬回申,當極談耳。” |
古里古怪 | 林徽因《梅真同他們》第一幕:“可是差不多也就算是了,你知道當時的那些辦法古里古怪的……” |
知往鑒今 | 明·無名氏《太平宴》第一折:“知往鑒今,驅曹蕩吳,非同小可也。” |
今古奇觀 | 明·抱甕老人《今古奇觀·莊子休鼓盆成大道》:“所恨者新喪未久,況且女求于男,難以啟齒。” |
今夕何夕 | 《詩經·唐風·綢繆》:“今夕何夕?見此良人。”宋·張孝祥《念奴嬌·過洞庭》詞:“扣舷獨笑,不知今夕何夕。” |
始終一貫 | 毛澤東《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》:“中國不但應當和中國人民的始終一貫的良友蘇聯相聯合,而且應當按照可能,……” |
古來今往 | 明·天然癡叟《石點頭·江都市孝婦屠身》:“古來今往夕陽中,江山依舊在,塔影自凌空。” |
古為今用 | 毛澤東《書信選集 致陸定一》:“古為今用,洋為中用。” |
條入葉貫 | 漢·王充《論衡·薄葬》:“通人知士,雖博覽古今,窺涉百家,條入葉貫,不知審知。” |
千古罪人 | 清·荑荻散人《玉嬌梨》第三回:“不獨老楊禽獸,作千古罪人,即弟輩以小人之心推測君子,亦應抱愧。” |
貫徹始終 |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34回:“對于內學相宗各法門,尤能貫徹始終。” |
今生今世 | 元·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一折:“這歪剌骨便是黃花女兒,剛剛扯的一把,也不消這等使性,平空的推了我一交,我肯干罷!就當面賭個誓與你: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,我也不算好男子。” |
穿鑿附會 | 宋 洪邁《容齋續筆》第二卷:“用是好知奇者,欲穿鑿附會,固各有說云。” |
水滴石穿 | 宋 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乖崖援筆判云:‘一日一錢,千日一千;繩鋸木斷,水滴石穿。’” |
格古通今 | 明·無名氏《東籬賞菊》第四折:“賢才抱德隱田園,格古通今眾所傳。今番詔取為官后,保祚皇圖億萬年。” |
如雷貫耳 | 元 鄭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久聞元帥大名,如雷貫耳。” |
盤古開天地 | 《明成化說唱詞話·花關索出身傳》:“自從盤古開天地,三皇五帝夏商君。” |
亙古通今 | 南朝·宋·鮑照《河清頌》:“亙古通今,明鮮晦多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