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字珠璣的成語故事
拼音zì zì zhū jī
基本解釋每個字都像珍珠一樣。比喻談話、文章的詞句十分優美。珠璣:珠子。
出處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:“任憑是篇篇錦繡,字字珠璣,會不上一名進士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字字珠璣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字字珠璣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識文斷字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38回:“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?別掄葷,看人家笑話。” |
合浦珠還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》:“(合浦)郡不產谷實,而海出珠寶,與交阯比境……嘗到官,革易前敝,求民病利。曾未逾歲,去珠復還,百姓皆反其業。” |
珠宮貝闕 | 戰國楚·屈原《九歌·河伯》:“魚鱗屋兮龍堂,紫貝闕兮朱宮。” |
識字知書 | 清·李漁《奈何天·慮婚》:“莫說別個,就是闕忠輩呵,一般也貌昂藏,識字知書,怎奈這命低微,執鐙隨鞭。” |
連珠炮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54回:“高廉引了人馬,急去追趕,忽聽得山坡后連珠炮響,心中疑惑,便收轉人馬回來。” |
珠玉之論 | 《書言故事·談論類》:“不聆珠玉之論。” |
珠還合浦 | 宋 吳曾《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》:“殊不知珠還合浦,乃后漢孟嘗,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。” |
妙語連珠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二卷第54章:“他出口成章,妙語連珠,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。” |
字斟句酌 | 清 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》:“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宋儒積一生精力,字斟句酌,亦斷非漢儒所及。” |
珠聯璧合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律歷志上》:“日月如合璧,五星如連珠。” |
字字珠玉 | 明 湯顯祖《邯鄲記 贈試》:“聽的黃榜招賢,盡把所贈資金,引動朝貴,則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。” |
字里行間 | 南朝 梁 簡文帝《答新渝侯和詩書》:“垂示三首,風云吐于行間,珠玉生于字里。” |
識文談字 | 明·無名氏《薛苞認母》第二折:“孩兒也,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。” |
魚目間珠 | 《參同契》上:“魚目豈為珠,蓬蒿不成槚。”宋·司馬光《稷下賦》:“珷玞亂玉,魚目間珠,泥沙漲者其泉混,莨莠茂者其谷蕪。” |
俗下文字 | 唐·韓愈《與馮宿論文書》:“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,下筆令人慚。” |
璧坐璣馳 | |
漚珠槿艷 | 唐·高彥休《唐闕史·韋進士見亡妓》:“某非獵食者,哀君情切,因來奉救。漚珠槿艷,不必多懷。” |
五星連珠 | 《竹書紀年》上卷:“鳳凰在庭,朱草生,嘉禾秀,甘露潤,醴泉出,日月如合璧,五星如連珠。” |
魚目混珠 | 漢 魏伯陽《參同契》上卷:“魚目豈為珠?蓬蒿不成槚。” |
字夾風霜 | 晉·葛洪《西京雜記》:“淮南王劉安著《鴻烈》二十一篇,鴻大也,烈明也,言大明禮教,號《淮南子》,一曰《劉安子》。自云:‘字中皆夾風霜。’” |
璧合珠連 | 唐 楊炯《公卿以下冕服義》:“然則皇王受命,天地興符,仰觀則璧合珠連,俯察則銀黃玉紫。” |
十字路口 | 魯迅《華蓋集 北京通信》:“但不幸我竟力不從心,因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,——或者說得較有希望些:站在十字路口。” |
珠流璧轉 | |
句比字櫛 | 清·錢謙益《宋子建<遙和集>序》:“宋子建盡取六代三唐之詩,句比字櫛,繼聲屬和,名之曰《遙和集》。” |
點指畫字 | 宋·陳元靚《事林廣記·家禮·婚禮》:“諸婚娶兩家,并用點指畫字,寫立合同文約,明白具載往回聘禮。” |
二龍戲珠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三回:“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,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。” |
金字招牌 | 清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25回:“總算一帆風順,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,還高高掛著。” |
句櫛字比 | 清·仇兆鰲《<北詩詳注>序》:“求其歸宿所在,又從而句櫛字比之,庶幾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