芥納須彌的成語故事
拼音jiè nà xū mí
基本解釋須彌:傳說中的古印度山名。佛教說法,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須彌大山或整個世界。
出處
暫未找到成語芥納須彌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芥納須彌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解鈴還須系鈴人 | 宋 惠洪《林間集》卷下載: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,然未為人知,獨法眼禪師深奇之。一日法眼問大眾曰:“虎項下金鈴,何人解得?”眾無以對。泰欽適至,法眼舉前語問之,泰欽曰:“大眾何不道:‘系者解得。’”由是人人刮目相看。 |
彌留之際 | 《尚書 顧命》:“病日臻,既彌留。” |
去故納新 | 南朝·梁·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以迎新年,相聚酣飲,留宿歲飯,至新年十二日,則棄之街衢,以為去故納新也。” |
男大當婚,女大須嫁 | 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傳》第八回:“古語說得好,男大當婚,女大須嫁……只因他屢屢來求,難于拒絕,故我勸侄女嫁他。” |
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整冠 | 三國 魏 曹植《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處嫌疑間;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 |
藏垢納污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澤納污,山藪藏疾,瑾瑜匿瑕,國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 |
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正冠 | 《藝文類聚》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《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處嫌疑間;瓜田不納履,李下不正冠。” |
阿彌陀佛 | 元 張國賓《合汗衫》第四折:“張壽友曰:\'阿彌陀佛,這個是誰?\'卜兒云:\'這便是媳婦兒。\'” |
溜須拍馬 | 浩然《艷陽天》第128章:“跟在李鄉長的屁股后邊,溜須拍馬,可神氣啦。” |
大夜彌天 | 魯迅《<唐宋傳奇集>序例》:“時大夜彌天,璧月澄照,饕蚊遙嘆,余在廣州。” |
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1回:“這話卻似放屁!做公人的‘那個貓兒不吃腥’?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。” |
深文周納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共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 |
納屨踵決 | 《莊子·讓王》:“三日不舉火,十年不制衣,正冠而纓絕,捉衿而肘見,納屨而踵決。” |
納履決踵 | 明 程登吉《幼學瓊林 貧富》:“曾子捉襟見肘,納履決踵,貧不勝言。” |
欲蓋彌彰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七年》:“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蓋而名章,懲不義也。” |
須發皆白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“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,須發皆白,頭戴遮塵暖帽,身穿直縫寬衫,腰系皂絲絳,足穿熟皮靴。” |
招財納福 | 伊索《伊索寓言·赫耳墨斯的雕像》:“他看見自己的像,心想自己是個掌管招財納福的天使,人們一定要出高價來買,就問值多少錢。” |
纖芥之疾 | 清·黃宗羲《明夷待訪錄·原臣》:“茍無系于社稷之存亡,則四方之勞擾,民生之憔悴,雖有誠臣,亦以為纖芥之疾也。” |
納貢稱臣 | 《清史稿·太宗本紀》:“宜要其納貢稱臣,以黃河為界。” |
拈斷髭須 |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35回:“因為這種拈斷髭須的音調,在這個書齋里,不容易聽到的。” |
相須為命 | 宋·蘇轍《為兄軾下獄上書》:“臣早失怙恃,惟兄軾一人,相須為命。” |
水里納瓜 | 元·喬孟符《兩世姻緣》第三折:“我勸諫他似水里納瓜,他看覷咱如鏡里觀花。” |
唇齒相須 | 明·蔣一葵《長安客話·四海冶》:“宣鎮東起四海冶、火焰山,接昌鎮、黃花鎮界。四海冶正直黃花鎮北,適當山陵后背,乃唇齒相須之地。” |
納垢藏污 | 《左傳 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澤納污,山藪藏疾。” |
須臾之間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39回:“須臾之間,只見戴宗舒眉展眼,便爬起來。” |
海納百川 | 晉·袁宏《三國名臣序贊》:“形器不存,方寸海納。”李周翰注:“方寸之心,如海之納百川也,言其包含廣也。” |
不存芥蒂 | 漢 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,曾不蒂芥。” |
硝煙彌漫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五卷第一章:“掌子面炮聲轟響,硝煙彌漫,成千上萬的人二十四小時三班倒,輪番在地下作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