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短思澀的成語故事
拼音cái duǎn sī sè
基本解釋才:才識。短:短淺。澀:遲鈍。見識短淺,思路遲鈍。指寫作能力差。
出處宋·樓鑰《攻媿集·雷雨應詔封事》:“適當書詔填委之時,才短思澀,目不暇給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才短思澀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才短思澀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介之才 | 《后漢書·杜詩傳》:“臣詩伏自惟忖,本以史吏一介之才,遭陛下創制大業,賢俊在外,空乏之間,超受大恩。”《文選·陸倕〈石闕銘序〉》:“興建庠序,啟設郊丘,一介之才必記,天文之典咸秩。”呂向注:“一介,謂小才也。” |
一波才動萬波隨 | 宋 惠洪《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》:“千尺絲綸直下垂,一波才動萬波隨。” |
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 | 清·朱柏廬《治家格言》: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” |
一表人才 | 元 關漢卿《望江亭》第一折:“夫人,放著你這一表人物,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么!” |
一長一短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25回:“王夫人便一長一短問他今日是那幾位堂客,戲文好歹,酒席如何。” |
一長兩短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06回:“娘娘倘有一長兩短,小尼豈肯獨活。” |
一長二短 | 清 李漁《凰求鳳 假病》:“若有一長二短,叫我怎生舍得。” |
一長半短 | 清·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二回:“倘有一長半短,豈不于我的風水也有關礙?” |
一門心思 | 孫華炳《重賞之下》:“他自己又到圖書館借來關于數控的書,什么也不顧了,一門心思鉆研起來。” |
七步之才 | 南朝 宋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 文學》:“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,不成者行大法;應聲便為詩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” |
七步奇才 | 清·程允升《幼學故事瓊林·文事》:“七步奇才,羨天才之敏捷。” |
七長八短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63回:“左有顧大嫂,右有孫二娘,引一千余軍馬,都是七長八短漢,四山五岳人。” |
三思而后行 | 《南齊書·公冶度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” |
三思而行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公冶長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聞之,曰:\'再,斯可矣。\'” |
三長兩短 | 明 羅貫中《三遂平妖傳》:“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,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。” |
三長四短 | 清·錢彩《說岳全傳》第13回:“若再有三長四短,叫為兄的回去,怎生見你令尊令堂之面?” |
不假思索 | 宋 黃榦《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》:“戒懼謹獨,不待勉強,不假思索,只是一念之間,此意便在。” |
不加思索 | 清 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95回:“包公將轎內隨行紙墨筆硯,叫包興遞與婦人另寫一張,只見不加思索,援筆立就,呈上。” |
不可思議 | 《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》:“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。”慧遠義記:“不思據心,不議就口,解脫真德,妙在情妄心言不及,是故名為不可思議。” |
不好意思 | |
不羈之才 | 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:“仆少負不羈之才,長無鄉曲之譽。” |
專精覃思 | 《三輔黃圖·閣》:“劉向于成帝之末,校書天祿閣,專精覃思。”《北齊書·馮偉傳》:“后還鄉里,閉門不出將三十年,不問生產,不交賓客,專精覃思,無所不通。” |
中饋之思 | 《周易·家人》:“無攸遂,在中饋。” |
舉踵思慕 | 漢·司馬相如《難蜀父老》:“舉踵思慕,若怙旱之望雨。” |
舉踵思望 | 漢·荀悅《漢紀·武帝紀》:“蓋聞中國至仁,德洋恩普……舉踵思望,如怙旱之望雨。” |
樂不思蜀 | 晉 習鑿齒《漢晉春秋》:“王問禪曰:‘頗思蜀否?’禪曰:‘此間樂,不思蜀。’” |
買鐵思金 | 明·徐復祚《一文錢》第三出:“有一等濁愛纏心,盲修瞎煉,期望身后升天。這便是買鐵思金,定見沉淪永劫。” |
爭短論長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:“當下一邊是落難之際,一邊是富厚之家,并不消爭短論長,已自一說一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