埋頭顧影的成語故事
拼音mái tóu gù yǐng
基本解釋形容矯飾者暗中窺察外界的反應。
出處明·李贄《答鄧明府》:“非與世之局瑣取容,埋頭顧影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埋頭顧影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埋頭顧影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塊石頭落了地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十九回:“次后忽然寶玉去了,他兩個又是那個光景兒,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,越發一塊石頭落了地,而且是意外之想,彼此放心,再無別意了。” |
一塊石頭落地 | |
一年到頭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20卷:“我兩個又是養家經紀人,一年到頭,沒幾時住在家里。” |
一心掛兩頭 | 元·高明《琵琶記·再報佳期》:“媒婆,我去也不妨,只是一心掛兩頭,如何是好。” |
一犬吠影,百犬吠聲 | 梁啟超《新民說》第九節:“諺曰:‘一犬吠影,百犬吠聲’,悲哉!” |
一蛇兩頭 | 唐·韓愈《永貞行》詩:“一蛇兩頭見未曾,怪鳥鳴喚令人憎。” |
一身兩頭 | 漢 焦延壽《易林》卷八:“一身兩頭,近適二家,亂不可治。” |
一顧之榮 | |
一顧傾人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外戚傳·孝武李夫人》:“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,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。” |
一顧傾城 | 《漢書·外戚傳上·孝武李夫人》:“延年侍上起舞,歌曰:‘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,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’”。 |
一顧千金 | 三國·魏·曹植《失題(有美一人)》詩:“一顧千金重,何必珠玉錢?” |
萬頭攢動 | 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43回:“時候雖早,那看榜的人,卻也萬頭攢動。” |
萬緒千頭 | 三國 魏 曹植《自誡令》:“機等吹毛求疵,千端萬緒,然終無可言者。” |
三天兩頭 | 老舍《我這一輩子》:“我三天兩頭的到這里來巡邏。” |
三頭兩日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六回:“一切日用盤費,三頭兩日俱是通州差人送來。” |
三頭兩緒 | 宋 朱熹《答張敬夫書》:“則不免將一個心把捉另一個心,外面未有一事時,里面已是三頭兩緒。” |
三頭兩面 | 唐 李商隱《雜纂》:“三頭兩面趨奉人。” |
三頭二面 | 唐·李商隱《雜纂》:“三頭兩面趨奉人。” |
三頭八臂 | 《法苑珠林》卷九:“[修羅道者]體貌粗鄙,每懷瞋毒,棱層可畏,擁聳驚人,并出三頭,重安八臂,跨山蹋海,把日擎云。” |
三頭六臂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 普昭禪師》:“三頭六臂擎天地,憤怒那吒撲帝鐘。” |
三頭六證 | 克非《春潮急》:“心想,橫豎抵死不認帳,只你徐元菊一個人,缺少三頭六證,未見得就給我說死了。” |
三頭六面 | 清·李漁《風箏誤·釋疑》:“究竟不得明白,方才在這邊三頭六面,認將出來,方才曉得是這本新戲。” |
三頭對案 | 清·石玉昆《小五義》第117回:“今天人們都在此處,咱們三頭對案的說一說。” |
三顧茅廬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,諮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馳。” |
三顧草廬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37回回目:“劉玄德三顧草廬。” |
不伏燒埋 | 元 康進之《李逵負棘》第四折:“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,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;若不打,這頑皮不改。” |
不值一顧 | 明 方孝儒《送龔彥佐序》:“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,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,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。” |
不到烏江不盡頭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九卷:“政如下棋的較勝爭強,眼紅喉急,分明似孫龐斗智,賭個你死我活,又如劉項爭天下,不到烏江不盡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