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拳擦掌的成語故事
拼音mó quán cā zhǎng
基本解釋形容行動之前心情激動;情緒高昂;急不可待。
出處元 關(guān)漢卿《單刀會》第二折:“不是我十分強,硬主張,但題起廝殺呵,摩拳擦掌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摩拳擦掌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摩拳擦掌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惜指失掌 | 《南史 阮佃夫傳》:“佃夫拂衣出戶,曰:‘惜指失掌邪?’” |
擦肩而過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32回:“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。” |
花拳繡腿 | 清·錢彩《說岳全傳》第69回:“只見張國乾縛得花拳繡腿,戚光祖、戚繼祖兩個教師在后面跟著,走上臺來,兩邊坐定。” |
了如指掌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八佾》:“或問禘之說。子曰:‘不知也;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!’指其掌。” |
拳頭產(chǎn)品 | 吳茂盛《駐京辦》第十章:“茶籽油爽滑清香、味醇濃厚,營養(yǎng)豐富,乃油中極品,是我們香州著名的拳頭產(chǎn)品。” |
哭眼擦淚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40回:“再說大喜的事,這么哭眼擦淚的,是為什么呢?” |
易如反掌 | 漢 枚乘《上書諫吳王》:“必若所欲為,危于累卵,難于上天;變所欲為,易如反掌,安于泰山。” |
磨拳擦掌 | 元·關(guān)漢卿《單刀會》第三折:“但題起廝殺呵磨拳擦掌,排戈甲,列旗槍,各分戰(zhàn)場。”元·康進之《李逵負荊》第二折:“俺可也磨拳擦掌,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頭氣。” |
拳打腳踢 | 元·李壽卿《伍員吹簫》第一折:“我便拳撞腳踢,也不怕他不死。” |
赤手空拳 | 元 秦簡夫《剪發(fā)待賓》第一折:“咱如今少米無柴,赤手空拳。” |
腳踢拳打 | 清·李百川《綠野仙蹤》第33回:“遇性暴賊人,還要腳踢拳打。” |
魚與熊掌 | 語本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魚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” |
拳頭上立得人,胳膊上走得馬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4回:“拳頭上立得人,胳膊上走得馬,人面上行的人,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鱉老婆。” |
拳頭上立得人,胳膊上走得路 | |
一掌遮天 | 李六如《六十年的變遷》第十章:“潑婦罵街似地指著三姨太:‘你還敢一掌遮天嗎?’” |
肩摩轂接 | 明·胡應(yīng)麟《少室山房筆叢·華陽博議》:“肩摩轂接,競爽一時,殆古今所罕也。” |
拳不離手 | 清·無名氏《說呼全傳》第七回:“果真拳不離手,待我歇息片時再舞。” |
拳不離手,曲不離口 | 林雨《刀尖》:“拳不離手,曲不離口,當(dāng)戰(zhàn)士的離不開刺刀手榴彈。” |
一棒一條痕,一摑一掌血 | 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·論語》:“大概圣人做事,如所謂一棒一條痕,一摑一掌血,直是恁地。” |
股掌之上 | 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 |
摩頂至踵 | 南朝·陳·沈炯《為陳武帝與王僧辯盟文》:“僧辯等荷相國湘東王泣血銜冤之寄,摩頂至踵之恩,能不瀝肝抽腸,共誅奸逆。” |
孤掌難鳴 | 韓非《韓非子 功名》:“人主之患在莫之應(yīng),故曰:一手獨拍,雖疾無聲。” |
轂擊肩摩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蘇秦列傳》:“臨葘之涂,車轂擊,人肩摩。” |
一個巴掌拍不響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58回:“‘一個巴掌拍不響’,老的也太不公些,小的也太可惡些。” |
心摩意揣 | 唐·薛逢《上中書李舍人啟》:“心摩意揣,慮計神籌。” |
挨肩擦背 | 《清平山堂話本 錯認尸》:“當(dāng)日鬧動城里城外人都得知,男子婦人,挨肩擦背,不計其數(shù),一齊來看。” |
擦亮眼睛 | 浩然《艷陽天》第42章:“他要大家擦亮眼睛,看清方向,穩(wěn)住心思,不要被一時風(fēng)吹草動迷糊住。” |
摩肩接踵 | 西漢 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 齊策一》:“臨淄之途,車轂擊,人肩摩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