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聽偏信的成語(yǔ)故事
拼音piān tīng piān xìn
基本解釋偏:只注重一方面。只聽信一方面的話;就以為真;指處理問題態(tài)度不公正;方法不妥當(dāng)。
出處漢 王符《潛夫論 明暗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聽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(yǔ)偏聽偏信 的典故!
更多成語(yǔ)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偏聽偏信)相關(guān)的成語(yǔ)及歷史出處:
成語(yǔ)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偏之見 | 《宋史·劉述傳》:“安石任一偏之見,改立新議,以害天下大公。” |
一偏之論 | 宋·朱熹《答沈叔晦書》:“前日務(wù)為學(xué)而不觀書,此固一偏之論。” |
不令而信 | 春秋·齊·孫武《孫子·九地》:“不約而親,不令而信。” |
不偏不倚 | 宋 朱熹《中庸集注》:“中者,不偏不倚,無過不及之名。” |
不偏不黨 | 春秋 魯 墨翟《墨子 兼愛下》:“《周詩(shī)》曰:王道蕩蕩,不偏不黨。” |
不可偏廢 | 宋 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山谷下》:“讀《莊子》,令人意寬思大,敢作;讀《左傳》,便使人入法度,不敢容易。二書不可偏廢也。” |
不堪視聽 | 嚴(yán)復(fù)《論中國(guó)之阻力與離心力》:“其菲薄揶揄,不堪視聽。” |
不言而信 | 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夫子不言而信,不比而周。” |
且聽下回分解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“畢竟史進(jìn)與三個(gè)頭領(lǐng)怎地脫身,且聽下回分解。” |
云期雨信 | 宋·歐陽(yáng)修《品令》詞:“懊惱人人薄幸。負(fù)云期雨信。” |
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(yǔ) 為政》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 |
以偏概全 | 吳家國(guó)《普通邏輯》:“只有分析地閱讀,才能學(xué)得深透,不致囫圇吞棗,一知半解;只有綜合地閱讀,才能學(xué)得完整系統(tǒng),不致斷章取義,以偏概全。” |
以正視聽 | 徐貴祥《歷史的天空》第九章:“同日軍進(jìn)行幾場(chǎng)影響較大的戰(zhàn)斗,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(jù),以正視聽。” |
侈人觀聽 | 《醒世恒言·李道人獨(dú)步云門》:“直從大禹以前,就有七十九代,都有曾封禪。后來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兩個(gè),這怎叫得有道之君?無非要粉飾太平,侈人觀聽。” |
信不由衷 | 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信不由衷,質(zhì)無益也。” |
信以為實(shí)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15卷:“況且窩盜為事,聲名揚(yáng)開去不好聽,別人不管好歹,信以為實(shí),就怕來纏帳。” |
信以為本 | 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武將信以為本,循而行之。” |
信以為真 | 明 馮夢(mèng)龍《醒世恒言》:“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后,在人前夸炫家世,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,信以為真,把他十分敬重。” |
信以傳信,疑以傳疑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三代世表》:“一言有父,一言無父,信以傳信,疑以傳疑,故兩言之。” |
信使往來 | 清·王夫之《讀通鑒論·陳宣帝》:“信使往來,禮文相匹。” |
信使往還 | 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32章:“我景仰中山先生幾己二十年,信使往還者已多年,但我一直沒有得著見他面的機(jī)會(huì)。” |
信及豚魚 | 《周易 中孚》:“豚魚吉。信及豚魚也。” |
信受奉行 | 《仁王經(jīng)·末》:“一切大眾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” |
信口開合 | 元 關(guān)漢卿《魯齋郎》第四折:“你休只管信口開合,絮絮聒聒。” |
信口開呵 | 元·尚仲賢《氣英布》第一折:“你待要著死撞活,將功折過,你休那里信口開呵。” |
信口開喝 | 元·張養(yǎng)浩《新水令·辭官》:“非是俺全身遠(yuǎn)害,免教人信口開喝。” |
信口開河 | 元 王實(shí)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三折:“你那里休聒,不當(dāng)一個(gè)信口開合知。” |
信口胡言 | 清 吳璿《飛龍全傳》第一回:“這里什么去處,你敢信口胡言!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