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眉善目的成語故事
拼音cí méi shàn mù
基本解釋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樣子。
出處老舍《老張的哲學(xué)》:“圓圓的臉,長滿銀灰的胡子,慈眉善目的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慈眉善目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慈眉善目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人善射,百夫決拾 | 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夫一人善射,百夫決拾,勝未可成也。” |
一介之善 | 《西京雜記》卷四:“其有一介之善、一方文藝,居接士之館。” |
一葉蔽目,不見泰山 | 《鶚冠子·天則》:“一葉蔽目,不見泰山;兩耳塞豆,不聞雷霆。” |
一葉障目 | 毛澤東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:“一葉障目,不見泰山,而自以為是。” |
一葉障目,不見泰山 | 《鶚冠子 天則》:“一葉蔽目,不見太山;兩耳塞豆,不聞雷霆。” |
一技之善 | 清·朱彝尊《贈(zèng)筆公錢叟序》:“洵夫一技之善有深入人心而不可沒焉者已。” |
一指蔽目,不見泰山 | 謝覺哉《關(guān)于獨(dú)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體的事,不管好處多大,總是‘一指蔽目,不見泰山’。” |
一目之士 | 清·李慈銘《越縵堂讀書記·志雅堂雜抄》:“此書成于元代,道學(xué)之風(fēng)甚盛,而能為是言,此是非之公也。近世一目之士,動(dòng)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,亦愚甚矣。” |
一目了然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137卷:“見得道理透后,從高視下,一目了然。” |
一目五行 | 《遼史·楊遵勖傳》:“天下之事,叢于樞府,簿書填委。遵勖一目五行俱下,判決如流。” |
一目十行 | 宋 劉克莊《雜記六言詩》詩:“五更三點(diǎn)待漏,一目十行讀書。” |
一目數(shù)行 | 清·鈕琇《觚剩續(xù)編·英豪舉動(dòng)》:“熊公廷弼當(dāng)督學(xué)江南時(shí),試卷皆親自批閱。閱則連長幾于中堂,鱗攤諸卷于上,左右置酒一壇,劍一口,手操不律,一目數(shù)行。” |
萬目睚眥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五回:“百口嘲謗,萬目睚眥。” |
萬目睽睽 | 唐·韓愈《鄆州溪堂詩并序》:“公私掃地赤立,新舊不相保持,萬目睽睽,公于此時(shí)能安以治之。” |
不亦善夫 | 唐·柳宗元《種樹郭橐駝傳》:“問者嘻曰:‘不亦善夫!吾問養(yǎng)樹,得養(yǎng)人術(shù)。’傳其事以為官戒也。” |
不堪入目 |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:“酒保陪笑道:‘此數(shù)肴也,以先生視之,固不堪入目矣。’” |
不得善終 | 《新編五代史平話 梁史 上卷》:“汝家雖出二帝,可惜不得善終!” |
不識(shí)廬山真面目 | 宋 蘇軾《題西林壁》詩:“橫看成嶺側(cè)成峰,遠(yuǎn)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(shí)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” |
與人為善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取諸人以為善,是與人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。” |
丟眉丟眼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17卷:“那太素是個(gè)十八九歲的人,曉得吳氏這些行徑,也自丟眉丟眼來挑吳氏。” |
丟眉弄色 | 元·高文秀《黑旋風(fēng)》第二折:“我才說道恕生面少拜識(shí),他做多少丟眉弄色。” |
兩葉掩目 | 北齊·劉晝《劉子新論·專學(xué)》:“夫兩葉掩目,則冥然無睹;雙珠填耳,必寂然無聞。” |
嚴(yán)父慈母 | 晉·夏侯湛《昆弟誥》:“納誨于嚴(yán)父慈母。” |
為善最樂 | 《后漢書·東平憲王蒼傳》:“日者問東平王,處家何等最樂?王言為善最樂。” |
舉世矚目 | 戰(zhàn)國 楚 屈原《漁夫》:“舉世皆濁我獨(dú)清。”《國語 晉語》:“則恐國人這矚目于我也。” |
舉善薦賢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舉善薦賢,乃美事也;卿何薦人于朝,即自焚其奏稿,不令人知耶?” |
舉案齊眉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逸民傳 梁鴻》:“為人賃舂,每歸,妻為具食,不敢于鴻前仰視,舉案齊眉。” |
舉目千里 | 宋·劉學(xué)箕《松江哨遍》:“松江太湖,舉目千里,風(fēng)濤不作,水面砥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