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木腦殼的成語故事
拼音yú mù nǎo ké
基本解釋比喻思想頑固。同“榆木腦袋”。
出處劉紹棠《柳傘》三:“‘大叔,謝謝您老人家!’黃金印淌下了熱淚,‘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。’”
暫未找到成語榆木腦殼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榆木腦殼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絲不線,單木不林 | 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八回:“這福兒一絲不線,單木不林,也覺讀的慢懈。” |
一木破天 | |
一木難扶 |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94回:“巨聞:‘大廈將傾,一木難扶。’目今庫藏空虛,民日生怨,軍心俱離,總有良將。” |
一木難支 | 隋 王通《文中子 事君》:“大廈將顛,非一木所支也。” |
一股腦兒 |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16回:“心中不知道是鹽是醋是糖是姜,一股腦兒都倒翻了。” |
一草一木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應(yīng)劭傳》:“春一草枯則為災(zāi),秋一木華亦為異。” |
下喬木入幽谷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吾聞出于幽谷,遷于喬木者,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。” |
不知頭腦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十:“又恐怕因此惹惱了他,連自己身子立不勾,卻又不見得李參軍觸惱他一些處,正是不知一個頭腦。” |
與草木俱朽 | 漢·王充《論衡·自紀(jì)篇》:“身與草木俱朽,聲與日月并彰。” |
與草木俱灰 | 明·陳繼儒《晚香堂·附贊·有序》:“既為男子,忍與草木俱灰!” |
與草木俱腐 | 《新唐書·高儉竇威傳贊》:“古來賢豪,不遭興運,埋光鏟采,與草木俱腐,可勝咤哉!” |
與草木同朽 | |
與草木同腐 | 宋·蘇軾《太息送秦少章》:“雖然,自今觀之,孔北海、盛孝章猶在世,而向之譏評者,與草木同腐久矣。” |
東隅已逝,桑榆非晚 | 唐·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北海雖賒,扶搖可接;東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” |
喬木世家 | 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伐木》:“伐木丁丁,鳥鳴嚶嚶,出自幽谷,遷于喬木。” |
亡猿災(zāi)木 | 清·王闿運《<桂陽州志>序》:“覆鹿遺蕉,亡猿災(zāi)木,非敵非寇,自傾自覆。” |
亡猿禍木 | 《淵鑒類函》卷四三二引《汀州志》:“唐大歷中,有猴數(shù)百集古田杉林中,里人欲伐木殺之。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。里人懼,亟走救火,于是群猴脫去。” |
人非土木 | 宋 無名氏《張協(xié)狀元》第十二出:“謝荷公公!張協(xié)人非土木,必有報謝之期。” |
人非木石 | 西漢 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身非木石,獨與法吏為伍,深幽囹圄之中,誰可告訴者?” |
人非草木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十七回:“眾人道:‘上復(fù)觀察,小人們?nèi)朔遣菽荆M不省的?’” |
今蟬蛻殼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二十回:“被小將使一個金蟬脫殼之計,撤身得空,把這和尚拿來,奉獻(xiàn)大王,聊表一餐之敬。” |
伸頭探腦 |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二十四回:“他在那鍋門前,更無心燒火,不時的伸頭探腦,出來觀看。” |
低頭搭腦 | 梁斌《紅旗譜》一:“老祥子大娘正點著燈做晚飯,看見朱老鞏走進(jìn)來,低頭搭腦坐在臺階上。” |
低頭耷腦 | 袁靜《伏虎記》第七回:“他的辦公室也變得冷下來了,誰進(jìn)來干什么,都低頭耷腦,躡手躡腳。” |
依丱附木 | |
依草附木 | 元 康進(jìn)之《李逵負(fù)荊》第二折:“想必有那依草附木,冒著俺家名姓,做這等事情的,也不可知。” |
倔頭倔腦 | |
倔頭強腦 | 茅盾《霜葉紅似二月花》:“當(dāng)時我就覺得其中兩個,一男一女,倔頭強腦,大不順眼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