差若毫厘,謬以千里的成語故事
拼音chā ruò háo lí,miù yǐ qiān lǐ
基本解釋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,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。
出處《禮記 經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繆以千里。’”
暫未找到成語差若毫厘,謬以千里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差若毫厘,謬以千里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絲一毫 | 宋 歐陽修《會圣宮頌》:“而往惟寅,一毫一絲,給以縣官,無取于民。” |
一舉萬里 | 《晉書·慕容盛載記》:“當如鴻鵠高飛,一舉萬里,不可坐待罟網。” |
一舉千里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留侯世家》:“鴻鵠高飛,一舉千里。” |
一了千明 | 宋·釋普濟《五燈會元·清涼益禪師法嗣》:“百千諸佛方便一時,更有甚么疑情?所以古人道:‘一了千明,一迷萬惑。’” |
一以當十 | 《戰國策 齊策一》:“一而當十,十而當百,百而當千。《史記 項羽本紀》:“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,楚兵呼聲動天,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。” |
一以當百 | 清·李漁《比目魚》第十四回:“楚玉也自領全軍殺將前去。及至兩不相對,真個人強馬壯,一以當百。殺得那些山賊,抱頭而竄。” |
一以貫之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里仁》:“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” |
一分一厘 | 清·庾嶺勞人《蜃樓志》第23回:“你若短了一分一厘,怕不全家處斬?” |
一分一毫 | 朱自清《給亡婦》:“那里有一分一毫想著你自己。” |
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 | 《論語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’” |
一刻千金 | 宋 蘇軾《春夜》詩:“春宵一刻值千金,花有清香月有陰。” |
一厘一毫 | 宋·朱熹《奏巡歷婺衢救荒事件狀》:“常山、開化系災傷極重去處,而常山所放僅及一分六厘有奇;而開化又止一厘一毫而已。” |
一發千鈞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枚乘傳》:“夫以一縷之任,系千鈞之重,上懸無極之高,下垂不測之淵,雖甚愚之人,猶知哀其將絕也。” |
一壺千金 | 《鹖冠子 學問》:“中河失船,一壺千金。貴賤無常,時物使然。” |
一壸千金 | |
一夫荷戟,千人莫當 | 《晉書·羊祜傳》:“蜀之為國,非不險也,高山尋云霓,深谷肆無景,數馬懸車,然后得濟,皆言‘一夫荷戟,千人莫當’。” |
一失足成千古恨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89回:“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,此刻悔也來不及了。古人說的:‘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頭是百年身。’” |
一字不差 | 明·西湖漁隱主人《歡喜冤家》第17回:“春香把香盒送與了他,把楚楚吩咐言語一字不差傳與老孔。” |
一字值千金 | 宋·戴復古《望江南》詞:“結屋三間藏萬卷,揮毫一字值千金。” |
一字千秋 | 明·胡應麟《少室山房筆叢·史書佔畢一》:“夫詩以一字千秋者也,史以千秋一字者也。” |
一字千金 | 南朝 梁 鐘嶸《詩品 古詩》:“文溫以麗,意悲而遠,驚心動魄,可謂幾乎一字千金。” |
一字千鈞 | 南朝 梁 鐘嶸《詩品 古詩》:“文溫以麗,意悲而遠,驚心動魄,可謂幾乎一字千金。” |
一差兩訛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卷:“如若不聽我言語,逼迫女兒一差兩訛,與你干休不得!” |
一差二悮 | |
一差二誤 | 《京本通俗小說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罷,罷,我兩口也老了,管你不得,只怕有些一差二誤,被人恥笑。” |
一差二錯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117回:“孩子也大了,倘或你父親有個一差二錯,又耽擱住了,或者有個門當戶對的來說親。” |
一差半錯 | 明·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七十二回:“就是桂姐有些一差半錯,不干小的事。” |
一律千篇 | 明·費經虞《雅論》:“用事非詩正體,然景物有限,格調易窮,一律千篇,只供厭飫,欲觀人筆力才詣,全在阿堵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