遮羞布的成語故事
拼音zhē xiū bù
基本解釋系在腰間遮蓋下身的布。借指用來掩蓋羞恥的事物。
出處王朔《千萬別把我當人》:“其實她沒什么好怕的,別說身上還有塊遮羞布,就是一絲不掛,再眼尖的觀眾也看不著什么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遮羞布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遮羞布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床錦被遮蓋 | 宋 周密《齊東野語 淮西之變》:“尋常伏事太尉不周,今日乞做一床錦被遮蓋。” |
一手遮天 | 唐 曹鄴《讀李斯傳》詩:“難將一人手,掩得天下目。” |
一掌遮天 | 李六如《六十年的變遷》第十章:“潑婦罵街似地指著三姨太:‘你還敢一掌遮天嗎?’” |
上無片瓦遮身,下無立錐之地 | 清·張南莊《何典》第九回:“原來劉打鬼收成結果了雌鬼,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賣來喂了指頭,弄得上無片瓦遮身,下無立錐之地,只得仍縮在娘身邊。” |
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| 宋·歐陽修《與高司諫書》:“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,出入朝中稱諫官,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。” |
不羞當面 | 元 無名氏《劉弘嫁婢》第一折:“君子不羞當面,我有什么弊病處。 |
不識人間有羞恥事 | 宋 歐陽修《與高司諫書》:“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。 |
與羊謀羞 | 《符子》:“欲為千金之裘,而與狐謀其皮,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。言未卒,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,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。” |
東掩西遮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卷七:“別件事,或者有些東扯西拽,東掩西遮,東三西四,不容易說話。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,一天好事。” |
東遮西掩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》:“別件事,或者有些東扯西拽,東遮西掩,東三西四,不容易說話。” |
云布雨施 | 漢·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緣陵流澤,云布雨施。”北周·庾信《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》:“上則云布雨施,下則山藏海納。” |
云布雨潤 | 《宋書·夷蠻傳·訶羅駝國》:“敷演正法,云布雨潤。” |
云遮霧障 | |
任人擺布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29回:“糖葫蘆裝作不知,任他擺布。” |
興云布雨 | 明·無名氏《南極登山》第二折:“小圣東海龍神是也,奉上帝敕令,管領著江河淮濟,溪洞潭淵,興云布雨,降福消災,濟渡眾生。” |
切切此布 | 毛澤東《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》:“希望全體人民,一律安居樂業,切勿輕信謠言,自相驚擾。切切此布。” |
前遮后擁 | 元·吳昌齡《東坡夢》第三折:“你這里齊臻臻前遮后擁,美甘甘笑口歡容,只待要靜巉巉幕天席地。” |
包羞忍恥 | 唐 杜牧《題烏江亭》詩:“勝敗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恥是男兒。” |
包羞忍辱 | 明·王廷訥《獅吼記》:“在家做小伏低,好似啞子吃了黃連在心里苦,到人前包羞忍辱。” |
發號布令 | 戰國·衛·吳起《吳子·勵士》:“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,興師動眾而人樂戰,交兵接刃而人樂死。” |
發憲布令 | 《墨子 尚同下》:“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。” |
發憤展布 | 康有為《大同書》戍部第一章:“則一現女身,縱天地予以奇才,無復有發憤展布之日,僅為一家一姓育子女。” |
口沒遮攔 | 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小孩兒家口沒遮攔,一迷的將言語摧殘。” |
后擁前遮 | 清·褚人獲《隋唐演義》第18回:“果是英雄,憑著自己本領,怕甚王孫公子,又怕甚后擁前遮。” |
含垢包羞 | 明·袁宏道《廣莊·人間世》:“使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盡,我根潛伏,惡能含垢包羞,與世委蛇若此?” |
含羞忍辱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36卷:“且含羞忍辱,待報仇之后,死亦未遲。” |
啟羞興戎 | 清·吳趼人《俏皮話·手足》:“惟口終日無所事事,或大言不慚,或空談無補;甚或啟羞興戎,為全體之累。” |
囊中羞澀 | 梁實秋《窮》:“別看我囊中羞澀,我有所不取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