稀里嘩啦的成語故事
拼音xī lǐ huā lā
基本解釋象聲詞,形容雨、東西倒塌等發出的聲音。形容被徹底破壞或零零散散。
出處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》第13回:“三更時候,又趕上大風大雨,只聽得稀里嘩啦,那黃河水就像山一樣的倒下去了?!?/p>
暫未找到成語稀里嘩啦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稀里嘩啦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舉萬里 | 《晉書·慕容盛載記》:“當如鴻鵠高飛,一舉萬里,不可坐待罟網?!?/td> |
一舉千里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留侯世家》:“鴻鵠高飛,一舉千里?!?/td> |
一日萬里 | 唐 蘇鶚《杜陽雜編》中卷:“且安天下用將帥,如造大舟以越滄海,其功則多,其成則大,一日萬里,無所不屈?!?/td> |
一日千里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秋水》:“騏驥驊騮,—日而馳千里?!?/td> |
一朝千里 | 唐·曹唐《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》詩之三:“一朝千里心猶在,爭肯潛忘秣飼恩?!?/td> |
一毫千里 | 語出《禮記·經解》:“《易》曰‘君子慎始;差若豪(毫)牦,繆以千里’?!薄洞蟠鞫Y記·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‘正其本,萬物理;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’,故君子慎始也。”盧辯注:“據《易說》言也?!?/td> |
一瀉萬里 | 李大釗《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》:“這一條浩浩蕩蕩的民族革命運動史的洪流,時而顯現,時而潛伏,時而迂回旋繞,蓄勢不前,時而急轉直下,一瀉萬里?!?/td> |
一瀉千里 | 宋 陳亮《與辛幼安殿撰書》:“大江在河,一瀉千里?!?/td> |
一瀉百里 | 唐·韓愈《貞女峽》詩:“懸流轟轟射水府,一瀉百里翻云濤?!?/td> |
萬里無云 | 元 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碧天萬里無云,空勞倦客身心。” |
萬里迢迢 | 清 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四:“女家貧,人口眾,萬里迢迢,何以當此。” |
萬里長城 | 《南史·檀道濟傳》:“道濟見收,憤怒氣盛,目光如炬,俄爾間引飲一斛,乃脫幘投地,曰:‘乃壞汝萬里長城!’” |
萬里長征 | 唐 王昌齡《出塞》詩:“秦時明月漢時關,萬里長征人未還。” |
萬里鵬程 | 明 馮惟敏《桂枝香 春怨》曲:“拼著你萬里鵬程,撇下俺一腔春恨?!?/td> |
萬里鵬翼 | 唐·元稹《送友封》詩:“鵬翼張風欺萬里,馬頭無角已三年?!?/td> |
下筆千言,離題萬里 | 毛澤東《反對黨八股》:“其結果,往往是‘下筆千言,離題萬里’,仿佛像個才子,實則到處害人?!?/td> |
下里巴人 | 戰國 楚 宋玉《對楚王問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:《下里巴人》,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?!?/td> |
下里巴音 | |
不可以道里計 | 章炳麟《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》:“最有學問的人,就是周秦諸子,比那日本的物茂卿、太宰純輩,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計了。” |
不知就里 | 金 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第四卷:“你尋思,甚做處,不知就里,直恁沖沖怒?” |
不遠萬里 | 晉 王嘉《拾遺記》第六卷:“門徒來學,不遠萬里。” |
不遠千里 | 戰國 鄒 孟軻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叟!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” |
舉目千里 | 宋·劉學箕《松江哨遍》:“松江太湖,舉目千里,風濤不作,水面砥平?!?/td> |
鄉里夫妻 | 明·楊慎《升庵詩話·鄉里夫妻》:“俗語云:‘鄉里夫妻,步步相隨?!脏l不離理,如夫不離妻也?!?/td> |
云程萬里 | 清·陳朗《雪月梅》第四回:“蔣士奇道:‘可喜!可喜!將來云程萬里,正未可量。’” |
云端里看廝殺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云端看廝殺,畢竟孰輸贏?” |
互為表里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董允傳》:“陳祗代允為侍中,與黃皓互為表里?!?/td> |
五里云霧 | 清·無垢道人《八仙全傳》第13回:“那窗外的孫杰卻被三姊弄得如在五里云霧中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