螳螂捕蟬的成語故事
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
基本解釋蟬:知了。螳螂捉蟬,不知潛在危險。比喻目光短淺。
出處漢·趙曄《吳越春秋》:“螳螂捕蟬,志在有利,不知黃雀在后啄之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螳螂捕蟬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螳螂捕蟬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今蟬蛻殼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二十回:“被小將使一個金蟬脫殼之計,撤身得空,把這和尚拿來,奉獻大王,聊表一餐之敬。” |
仗馬寒蟬 | 《冷眼觀》第30回:“一般仗馬寒蟬,反得各居顯要,尸位素餐。” |
以螳當車 | 梁啟超《論專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無一利》:“以人力而欲與理勢為御,譬猶以卵投石,以螳當車,多見其不知量而已。” |
以螳擋車 | 梁啟超《論專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無一利》:“以人力而欲與理勢為御,譬猶以卵投石,以螳擋車,多見其不知量而已。” |
功薄蟬翼 | 漢·蔡邕《讓高陽鄉侯章》:“臣事輕葭莩,功薄蟬翼。” |
噤若寒蟬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杜密傳》:“劉勝位為大夫,見禮上賓,而知善不薦,聞惡無言,隱情惜己,自同寒蟬,此罪人也。” |
寒蟬仗馬 | 《新唐書·李林甫傳》:“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?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,一鳴則黜之矣。” |
寒蟬僵鳥 | 清·李漁《慎鸞交·心歸》:“詩朋同游勝景,怎做得寒蟬僵鳥,反舌無聲!” |
寒蟬凄切 | 晉·陸云《陸清河集·寒蟬賦》:“于是貧居之士,喟爾相與而俱嘆曰:‘寒蟬哀鳴,其聲也悲;四時去暮,臨河徘徊。’” |
尋風捕影 | 晉·陸機《演連珠》:“是以重光發藻,尋虛捕景。” |
摶空捕影 | 《大慧普覺禪師年譜》:“正如癡兒摶空捕影,只堪一笑耳。” |
捉影捕風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二十五回:“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;就拿住他,也似摶沙弄汞,捉影捕風。” |
捉風捕影 | 清·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卷十:“是事如捉風捕影,杳無實證,又不可刑求。斷離斷合,皆難保不誤。” |
捉風捕月 | 清·鈕琇《觚剩續編·律例》:“自風雅之道衰,即愚若胡生,亦必捉風捕月,自詡五言之城。” |
捕影拿風 | 元·吳昌齡《東坡夢》第三折:“怎知道被禪師神挑鬼弄,做一場捕影拿風。” |
捕影撈風 | 清·方成培《雷峰塔·虎阜》:“官司緝匪,火急敢逗留?捕影撈風何處有?” |
捕影系風 | 《梁書 劉孝綽傳》:“但雕朽污糞,徒成延獎;捕影系風,終無效答。” |
捕風弄月 | 清·褚人獲《隋唐演義》第12回:“響馬得財漏網,瘟太守面糊盆,不知苦辣,倒著落在我身上,要捕風弄月,教我哪里去追尋。” |
捕風捉影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69卷:“若有一豪之不實,如捕風捉影,更無下功處,德何由進?” |
捕風系影 | 宋·朱熹《答蔡季通》:“虛無恍惚,如捕風系影,圣人平日之言,恐無是也。” |
掩目捕雀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魏志 陳琳傳》:“諺有‘掩目捕雀’。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,況大國之事,其可以詐立乎!” |
掩眼捕雀 | 《魏書·爾朱榮傳》:“惟欲指影以行權,假形而弄詔,此則掩眼捕雀,塞耳盜鐘。” |
握風捕影 | 漢·牟融《理惑論》第一卷:“神仙之書,聽之則洋洋盈耳,求其效,猶握風而捕影,是以大道之所不取。” |
春蛙秋蟬 | 晉·楊泉《物理論》:“夫虛無之談,尚其華藻,此無異于春蛙秋蟬,聒舌而已。” |
望風捕影 | 清 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110回:“怎幺能夠身臨其境,將水寨內探訪明白,方好行事;似這等望風捕影,實在難以預料。” |
系風捕影 | 漢 荀悅《漢紀 成帝紀三》:“聽其辭,洋洋滿耳,若將可遇;求之,蕩蕩若系風捕影,終不可得。” |
系風捕景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郊祀志》:“聽其言,洋洋滿耳,若將可遇;求之,蕩蕩如系風捕景,終不可得。” |
脫殼金蟬 | 元·關漢卿《謝天香》第二折:”便使盡些伎倆,千愁斷我肚腸,覓不的個脫殼金蟬這一個謊。”詳見“金蟬脫殼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