彬彬文質(zhì)的成語故事
拼音bīn bīn wén zhì
基本解釋彬彬:配合諧調(diào)。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(shí),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。
出處明·胡文煥《群音類選·<繡襦記·催子趙試>》:“知本末,重綱常,彬彬文質(zhì)好行藏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彬彬文質(zhì)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彬彬文質(zhì)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代文宗 | 明·郭勛《英烈傳》第19回:“他兩人真是一代文宗。” |
一文不值 | 明 畢魏《三報(bào)恩 罵佞》:“最可悲年少科名,弄得一文不值。” |
一文不名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佞幸列傳》:“竟不得名一錢,寄死人家。” |
一文如命 | 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十二回:“此人有個(gè)毛病,嗇細(xì)非常,一文如命。” |
一文莫名 | 巴金《談<憩園>》:“不過我雖然一文莫名靠稿費(fèi)生活,卻不能不說自己不是小資產(chǎn)階級(jí)知識(shí)分子,所以我會(huì)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個(gè)楊老三的故事。” |
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| 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23回:“相公年幼,休要妄費(fèi)了。有時(shí),看這東西不難;沒有時(shí),便一文錢逼死英雄漢。” |
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9回:“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,便是俗語說得好:‘一文錢難倒英雄漢’。” |
一紙空文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(chǎng)現(xiàn)形記》:“近來又有了什么外銷名目,說是籌了款項(xiàng),只能辦理本省之事;將來不過一紙空文咨部塞責(zé)。” |
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 | 《敦煌變文集·伍子胥變文》:“吳國賢臣伍子胥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文經(jīng)武律,以立其身。” |
下筆成文 | 清·荑荻散人《玉嬌梨》第一回:“舍甥女不但詩才高美,且無書不讀,下筆成文,千言立就。” |
不名一文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十六章:“老兄明白,弟半生書劍飄零,寄食江湖,囊中不名一文。” |
不文不武 | 唐 韓愈《瀧吏》詩:“不知官在朝,有益國家不?得無虱其間,不文亦不武。” |
不直一文 | 宋·羅大經(jīng)《鶴林玉露》卷十四:“士大夫若愛一文,不直一文。” |
不立文字 | 宋 釋普濟(jì)《五燈會(huì)元 七佛 釋迦牟尼佛》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(shí)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。” |
不通文墨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15回:“小生舊日在那里住了數(shù)年,與他相交時(shí),他雖是個(gè)不通文墨的人,為見他與人結(jié)交真有義氣,是個(gè)好男子。” |
喪言不文 | 《孝經(jīng)·喪親篇》:“子曰:‘孝子之喪親也……禮無容,言不文。’” |
臨文不諱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曲禮上》:“詩書不諱,臨文不諱,廟中不諱。” |
主文譎諫 | 《毛詩序》:“主文而譎諫,言之者無罪,聞之者足以戒。” |
乃文乃武 | 唐 王勃《九成宮頌》:“一陰一陽,神道也。乃文乃武,圣圖也。” |
乃武乃文 | 語出《書經(jīng) 大禹謨》:“帝德廣運(yùn),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。” |
喬文假醋 | 元·無名氏《漁樵記》第一折:“兄弟,我見這會(huì)稽城市中的人,有穿著那寬衫大袖的喬文假醋,詩云子曰,可不知他讀書也不曾。” |
書同文,車同軌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中庸》:“今天下車同軌,書同文。” |
人文薈萃 | |
仙姿玉質(zhì) | 《白雪遺音·馬頭調(diào)·梅雪爭(zhēng)艷》:“他兩家仙姿玉質(zhì)從無上,壓倒群芳。” |
以文亂法 | 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。” |
以文會(huì)友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顏淵》:“曾子曰:‘君子以文會(huì)友,以友輔仁。’” |
以文害辭 | 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故說《詩》者,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。以意逆志,是為得之。”朱熹集注:“文,字也。辭,語也……言說《詩》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,不可以一句而害設(shè)辭之志。” |
以郄視文 | 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扁鵲仰天嘆曰:‘夫子之為方也,若以管窺天,以郄視文。越人(扁鵲名)之為方也,不待切脈望色,聽聲寫形,言病之所在。’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