剝膚椎髓的成語故事
拼音bō fū chuí suǐ
基本解釋剝:剝去;膚:皮膚;椎:捶擊。剝人皮膚,敲人骨髓。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。
出處唐 韓愈《鄆州溪堂詩》序:“而公承死亡之后,掇拾之余,剝膚椎髓,公私掃地赤立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剝膚椎髓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剝膚椎髓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肝髓流野 | 《舊唐書·蕭瑀傳》:“上奔播六年,中原之人,與賊肝髓流野,得復宗廟,遺老殘民聞輿馬音,流涕相歡。” |
切膚之痛 | 明 王守仁《傳習錄》中卷:“獨其切膚之痛,乃有未能然者,輒復云云爾?!?/td> |
生吞活剝 | 唐 劉肅《大唐新語 譜謔》:“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……人為之諺云:‘活剝王昌齡,生吞郭正一?!?/td> |
末學膚受 | 漢 張衡《東都賦》:“如客所謂末學膚受,貴耳而踐目者也?!?/td> |
膚末支離 | 清 方苞《書柳文后》:“彼言涉于道,多膚末支離,而無所歸宿?!?/td> |
體無完膚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魏志 鄧艾傳》:“子忠與艾俱死”晉 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:“師纂亦與艾俱死,纂性急少恩,死之日體無完膚?!?/td> |
剝繭抽絲 | 朱光潛《藝文雜談 談對話體》:“疑難是思想的起點與核心,思想由此出發,根據有關事實資料,尋求關系條理,逐漸剝繭抽絲,披沙揀金?!?/td> |
抽絲剝繭 | |
淪肌浹髓 | 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原道訓》:“不浸于肌膚,不浹于骨髓?!?/td> |
剝復之機 | 《周易·雜卦》:“剝,爛也;復,反也。” |
剝床及膚 | 宋 陳亮《義烏縣減酒額記》:“剝床及膚,其憂豈不在民乎!” |
膚受之愬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顏淵》:“浸潤之譖,膚受之愬,不行焉,可謂遠也已矣?!?/td> |
肌無完膚 | 《舊五代史·唐書·李健及傳》:“健及少遇禍亂,久從戰陣,矢石所中,肌無完膚。” |
麟肝鳳髓 | 五代·王定?!短妻浴ぽd應不捷聲價益振》:“麟肝鳳髓,不登于俎者,其唯蔣君乎!” |
病入骨髓 | 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疾在腠理,湯熨之所及也;在肌膚,鍼石之所及也;在腸胃,火齊之所及也;在骨髓,司命之所屬,無奈何也。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?!?/td> |
汗流浹膚 | 宋·洪邁《夷堅乙志·青童神君》:“[深父]夢若至諸天閣下……有人擠之,墜潭中,蹶然而寤,汗流浹膚?!?/td> |
敲骨吸髓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》:“昔人求道,敲骨吸髓,刺血濟饑?!?/td> |
皮膚之見 | 宋·阮逸《<文中子>序》:“或有執文昧理,以模范《論語》為病,此皮膚之見,非心解也。” |
椎牛饗士 | 《后漢書·吳漢傳》:“漢將輕騎迎與之戰,不利,墮馬傷膝,還營?!T將謂漢曰:‘大敵在前,而公傷臥,眾心懼矣。’漢乃勃然裹傷而起,椎牛饗士……于是軍士激怒,人倍其氣?!?/td> |
身無完膚 | 《三國志·魏書·鄧艾傳》“子忠與艾俱死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:“師纂亦與艾俱死……死之日體無完皮?!?/td> |
膚見謭識 | |
雪膚花貌 | 唐·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中有一人字太真,雪膚花貌參差是?!?/td> |
椎牛歃血 | 清·戴名世《紀紅苗事》:“或欲有剽掠,則潛結眾誓于神,椎牛歃血,乃出所獲者,集而瓜分之。” |
恨入心髓 | 明·沈德符《野獲編·西北水田》:“是后中原士夫,深為子孫憂,恨入心髓,牢不可破?!?/td> |
身體發膚 | 《孝經 開宗明義》:“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?!?/td> |
鳳髓龍肝 | 明·孫仁孺《東郭記·吾將瞷良人之所也》:“他故人情藹,消受他鳳髓龍肝;我寸舌應嚼壞,愧沒歸遺兩女子?!?/td> |
膚寸之地 | 西漢·劉向《戰國策·秦策》:“膚寸之地無得者,豈齊不欲地哉?形弗能有也?!?/td> |
恨入骨髓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秦本紀》:“繆公之怨此三人,入于骨髓,愿令此三人歸,令我君得自快烹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