叨陪末座的成語故事
拼音tāo péi mò zuò
基本解釋叨:謙詞,受到(好處);陪:奉陪;末座:席中最后的座位。這是受人宴請的客氣話。
出處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興,筵末坐啐醴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叨陪末座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叨陪末座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進本退末 | 西漢 桓寬《鹽鐵論 本議》:“愿罷鹽鐵酒榷均輸,所以進本退末,廣利農業便也。” |
本末倒置 | 金 無名氏《綏德州新學記》:“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……然非知治之番,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。” |
離本趣末 | 漢 徐幹《中論 考偽》:“以此毒天下之民,莫不離本趣末,事以偽成。” |
頭上末下 | 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第19回:“恰似俺們把這樁事放在頭里一般,頭上末下就讓不得這一夜兒!” |
末大必折 | 《左傳·昭公十一年》:“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” |
強弩之末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韓安國傳》:“強弩之末,矢不能穿魯縞。” |
末路窮途 | 《吳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傳》:“子胥曰:‘夫人賑窮途,少飯亦何嫌哉?” |
天末涼風 | 唐·杜甫《天末懷李白》詩:“涼風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?” |
賓朋滿座 | 明 郭勛《雍熙樂府》第四卷:“醉仙樓聽鶴鳴一派簫韶洞,賓朋滿座,談笑無窮。” |
舍本逐末 | 戰國 呂不韋《呂氏春秋 上農》:“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,不令則不可以守,不可以戰。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,其產約則輕遷徙,輕遷徙則國家有患,皆有遠志,無有居心。” |
明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 | 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,則王許之乎?” |
嘮嘮叨叨 | 宋 鄭思肖《答吳山人問遠游觀地理書》:“古人胸中高明,一見便了……未若后世嘮嘮叨叨,支支離離,棄本逐末,侈為乖謬。” |
舍本問末 | 西漢·劉向《戰國策·齊策》:“豈舍本而問末者耶?” |
舍本求末 | 《關尹子 一宇》:“殊不知舍源求流,無時得源。舍本求末,無時得本。” |
末大不掉 | 唐·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得非諸侯之盛強,末大不掉之咎歟?” |
高朋滿座 | 唐 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十旬休假,勝友如云;千里逢迎,高朋滿座。” |
去末歸本 | 《后漢書·章帝本紀》:“比年陰陽不調,饑饉屢臻。深惟先帝憂人之本,……誠欲元元去末歸本。” |
末學膚受 | 漢 張衡《東都賦》:“如客所謂末學膚受,貴耳而踐目者也。” |
末路之難 | 西漢 劉向《戰國策 秦策五》:“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難。” |
膚末支離 | 清 方苞《書柳文后》:“彼言涉于道,多膚末支離,而無所歸宿。” |
窮途末路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五回:“你如今是窮途末路,舉目無依。” |
末如之何 | 晉·葛洪《抱樸子·塞難》:“吾所以不能默者,冀夫可上可下者,可引致耳。其不移者,古人已末如之何也。” |
本同末異 | 晉 盧湛《贈劉琨書》:“蓋本同末異,楊朱興哀。” |
貂蟬滿座 | 《后漢書·輿服志下》:“武冠,一曰武弁大冠,諸武官冠之。侍中,中常侍加黃金珰,附蟬為文,貂尾為飾,謂之‘趙惠文冠’。” |
秋毫之末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舉而鈞,而不足以舉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,則王許之乎?” |
棄本逐末 | 《漢書 食貨志》:“棄本逐末,耕者不能半,奸邪不可禁,原起于錢。” |
背本趨末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食貨志上》:“時民近戰國,皆背本趨末。” |
末節細行 | 宋·陸九淵《與曾宅之書》:“古之所謂小人儒者,亦不過依據末節細行以自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