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權納賄的成語故事
拼音zhāo quán nà huì
基本解釋招權:弄權,攬權;納賄:接受賄賂。抓權力,受賄賂。
出處宋 葉紹翁《四朝聞見錄 臣寮雷孝友上言》:“遂招權納賄,其門如市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招權納賄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招權納賄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時之權 | 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文公之霸也宜哉!既知一時之權,又知萬世之利。”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:“文公曰:‘咎犯之言,一時之權也;雍季之言,萬世之利也,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哉!’” |
一時權宜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8回:“不穿孝這樁事自己也知是一時權宜,其實去報仇,所以才不穿孝。” |
一朝權入手,看取令行時 | 唐·高武仲《中興間氣集》:“一朝權入手,看取令行時。” |
一朝權在手,便把令來行 | 明·顧大典《青衫記·承璀受閫》:“一朝權在手,便把令來行 ,大小三軍,聽吾命令。” |
不打自招 | 明 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第13卷:“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。” |
不知權變 | 漢·桓寬《鹽鐵論·世務》:“故雖有誠信之心,不知權變,危亡之道也。” |
專權恣肆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118回:“鄧艾專權恣肆,結好蜀人,早晚必反矣。” |
專權擅勢 | 西漢·劉向《戰國策·趙策》:“先王之時,春陽君相,專權擅勢,蔽晦先王,獨制官事。” |
專權誤國 | 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第40卷:“此指嚴嵩、嚴世蕃父子二人也。朕久聞其專權誤國……朕當即為處分,卿不可外泄于人。” |
專權跋扈 | 《清朝野史大觀·咸豐季年三奸伏誅》:“惟載垣等前后一切專權跋扈情形,謀危社稷,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。” |
喪權辱國 | 郭沫若《中國史稿》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:“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,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——《江寧條約》。” |
買馬招兵 | 《再生緣》第三回:“今中既到山中住,少不得,買馬招兵盡壯懷。” |
買馬招軍 | 明·湯顯祖《牡丹亭·牝賊》:“有這等事?恭喜了!借此號令,買馬招軍。” |
爭權奪利 | 鄒韜奮《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》:“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。” |
爭權攘利 | 李大釗《大哀篇》:“鉆營運動、爭權攘利之不暇,奚暇計及民生哉?” |
人微權輕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司馬穰苴列傳》:“加之大夫之上,士卒未附,百姓不信,人微權輕。” |
以權謀私 | 鄧小平《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》:“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,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,以權謀私,化公為私。” |
以權達變 | 清·王韜《變法自強》下:“不知時之所尚,勢之所趨,終貴因事制宜,以權達變。” |
倚勢挾權 | 元·無名氏《延安府》第一折:“行至郊外,撞見一個倚勢挾權地葛彪,馬踏死小生的母,又打死的渾家。” |
兵不厭權 | 《后漢書·虞詡傳》:“今其眾新盛,難與爭鋒,兵不厭權,愿寬假轡策,勿令有所拘閡而已。” |
養賢納士 | 明·無名氏《孟母三移》第一折:“養賢納士,修德治民。” |
兼權尚計 | 荀況《荀子 不茍》:“兼權之,孰計之,然后定其欲惡取舍。” |
兼權熟計 | 《荀子·不茍》:“見其可利也,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;而兼權之,熟計之,然后定其欲惡取舍。” |
出納之吝 | 《論語·堯白》:“子曰:‘不教而殺謂之虐;不戒視成謂之暴;慢令致期謂之賊;猶之與人也,出內之吝謂之有司。’” |
鑿楹納書 | 《晏子春秋·雜下三十》:“晏子病,將死,鑿楹納書焉。謂其妻曰:‘楹語也,子壯而示之。’” |
半籌不納 | 元 馬致遠《漢宮秋》第一折:“若是越勾踐姑蘇臺上見他,那西施半籌也不納,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。” |
去故納新 | 南朝·梁·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以迎新年,相聚酣飲,留宿歲飯,至新年十二日,則棄之街衢,以為去故納新也。” |
反經從權 | 明·天然癡叟《石點頭》第二回:“依我所見,不若反經從權,順從改適,以財禮為公姑養老之資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