鳶肩鵠頸的成語故事
拼音yuān jiān hú jǐng
基本解釋如鳶之聳肩,如鵠之伸頸。形容伏案苦思的樣子。
出處李涵秋《雜詠》之三:“鳶肩鵠頸作詩苦,寒不能衣饑不煮?!?/p>
暫未找到成語鳶肩鵠頸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鳶肩鵠頸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鴻鵠將至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使奕秋誨二人奕,其一人專心致志,惟奕秋之為聽。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” |
擦肩而過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32回:“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?!?/td> |
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| 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嗟呼,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?” |
燕雀安知鴻鵠志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陳涉世家》:“嗟呼,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!” |
比肩疊踵 | 清 陳康棋《郎潛紀聞》卷一:“遼沈舊人,勝朝遺耈,比肩疊踵,同掌絲綸?!?/td> |
比肩并起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非相》:“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,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,比肩并起?!?/td> |
鴻鵠之志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陳涉世家》:“嗟乎!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!” |
燕雀不知鴻鵠志 | 清·黃世仲《洪秀全演義》第21回:“乃向其鄉人說道:‘我今將為狀元,不久便作開國元勛矣!何以賀我?’鄉人益非之。劉贊臣嘆道:‘此所謂燕雀不知鴻鵠志也。’” |
肩摩轂接 | 明·胡應麟《少室山房筆叢·華陽博議》:“肩摩轂接,競爽一時,殆古今所罕也?!?/td> |
駢肩接跡 | 宋·劉炎《邇言》:“游者駢肩接跡,觀者嘖嘖詠嘆。” |
壓肩迭背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四十回:“江州府看的人,真乃壓肩迭背,何止一二千人?!?/td> |
齒過肩隨 | 《梁書·文學傳下·陸云公》:“見與齒過肩隨,禮殊拜絕,懷抱相得,忘其年義?!?/td> |
長頸鳥喙 | 《史記·越王勾踐世家》:“范蠡遂去,自齊遺大夫種書曰:‘蜚鳥盡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為人長頸鳥喙,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樂。子何不去?” |
轂擊肩摩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蘇秦列傳》:“臨葘之涂,車轂擊,人肩摩。” |
比肩而立 | 西漢 劉向《戰國策 齊策三》:“寡人聞之,千里而一士,是比肩而立;百世而一圣,若隨踵而至。” |
延頸就縛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55回:“今者朝廷遣將軍前來收捕,本合延頸就縛。但恐不能存命,因此負罪交鋒,誤犯虎威,敢乞恕罪。” |
系頸牽羊 | 清·畢沅《續資治通鑒·宋帝顯德佑二年》:“祺讀至‘免系頸牽羊’之語,太后泣謂帝曰:‘荷天子圣恩,汝宜拜謝?!?/td> |
挨肩擦背 | 《清平山堂話本 錯認尸》:“當日鬧動城里城外人都得知,男子婦人,挨肩擦背,不計其數,一齊來看?!?/td> |
架肩接踵 | 宋·無名氏《燈下鬧談·升斗得仙》:“李相公砡鎮揚日,夜夢長衢而行,見一金字牌屹于路左,觀者架肩接踵而至,遂詣看焉?!?/td> |
兩肩荷口 | |
摩肩接踵 | 西漢 劉向《戰國策 齊策一》:“臨淄之途,車轂擊,人肩摩?!?/td> |
刎頸至交 | 清·遯廬《童子軍·賣友》:“倘若將他首發,豈不是把那刎頸至交,做成一個負心賊子么?” |
駕肩接武 | 《舊唐書·尹思貞李杰等傳論》:“有唐之興,綿歷年所,骨鯁清廉之士,懷忠抱義之臣,臺省之間,駕肩接武。” |
刎頸之交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廉藺相如列傳》:“卒相與歡,為刎頸之交?!?/td> |
脅肩絫足 | |
彘肩斗酒 |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噲遂入,披帷西鄉立,瞋目視項王……項王曰:‘壯士,賜之卮酒。’則與斗卮酒。噲拜謝,起,立而飲之。項王曰:‘賜之彘肩?!瘎t與一生彘肩。樊噲覆其盾於地,加彘肩上,拔劍切而啗之……” |
駢肩疊跡 | 清·劉大櫆《乞捐輸以待周急引》:“京師為四方之會,萬民之所聚處,仕宦賓旅,駢肩疊跡?!?/td> |
鳶肩羔膝 | 明·方孝孺《答俞子嚴書》:“不復能鳶肩羔膝,卑聲詭笑,曲身俯首,稱誦人美而求其喜悅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