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飾門面的成語故事
拼音fěn shì mén miàn
基本解釋粉飾:打扮,裝飾。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美觀
出處周恩來《論中國的法西斯主義——新專制主義》:“各級參議會、新縣制等,都是粉飾門面的欺人擺設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粉飾門面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粉飾門面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世龍門 | 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李元禮風格秀整,高自標持,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,后進之士,有升其堂者,皆以為登龍門。”《晉書·王衍傳》:“朝野翕然,謂之‘一世龍門’矣。” |
一登龍門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李膺傳》:“膺獨持風裁,以聲名自高。士有被其容接者,名為登龍門。” |
一登龍門,身價十倍 | 唐·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一登龍門,則聲譽十倍。” |
一門同氣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六十三回:“他是我一門同氣,我怎么不與他出力辨明冤枉。” |
一門心思 | 孫華炳《重賞之下》:“他自己又到圖書館借來關于數(shù)控的書,什么也不顧了,一門心思鉆研起來。” |
一面之交 | 漢 崔寔《本論》:“且觀世人之相論也,徒以一面之交,定臧否之決。” |
一面之款 | 《宋書·諸叔度傳》:“還至都,凡諸舊及有一面之款,無不厚加贈遺。” |
一面之緣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“若問此物,倒有一面之緣。” |
一面之識 | 《宋史·范純?nèi)蕚鳌罚骸胺都內(nèi)剩靡幻孀R足矣。” |
一面之詞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:“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,楊儀等必投魏矣。” |
一面之辭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一百五回:“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,楊儀等必投魏矣。” |
一面之雅 | 田漢《關漢卿》第七場:“女的我不認識,跟這關漢卿倒有一面之雅。” |
一面兒理 | |
一面如舊 | 《晉書 張華傳》:“初入洛,不推中國人士,見華一面如舊,欽華德范,如師資之禮焉。” |
一面虛詞 | 《三國志通俗演義·姜維避禍屯田計》:“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,欲殺某也。” |
萬戶千門 | 唐 李德裕《長安秋夜》詩:“萬戶千門皆寂寂,月中清露點朝衣。” |
三頭兩面 | 唐 李商隱《雜纂》:“三頭兩面趨奉人。” |
三頭二面 | 唐·李商隱《雜纂》:“三頭兩面趨奉人。” |
三頭六面 | 清·李漁《風箏誤·釋疑》:“究竟不得明白,方才在這邊三頭六面,認將出來,方才曉得是這本新戲。” |
三對六面 | 茅盾《子夜》: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,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。” |
三過其門而不入 | 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禹、稷當平世,三過其門而不入。” |
三過家門而不入 | 陶鑄《崇高的理想》:“如眾所周知的,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,三過家門而不入……” |
上下同門 | 唐·趙璘《因話錄》卷三:“楊仆射於陵在考功時,與李師稷及第。至其子相國嗣復知舉,門生集候仆射,而李公在坐,時人謂之楊家上下門生。”自注:“代有姑之婿與侄之婿,謂之上下同門。” |
上天無路,入地無門 | 宋 釋普濟《五燈會元 法眼宗 西余體柔禪師》:“進前即觸途成滯,退后即噎氣填胸,直得上天無路,入地無門。” |
不二法門 | 《維摩詰經(jīng) 入不二法門品》:“如我意者,于一切法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是為入不二法門。” |
不二門 | 姚合《寄不疑上人》:“是法修行遍,方棲不二門。” |
不學面墻 | 《尚書·周官》:“不學墻面,蒞事惟煩。” |
不念僧面念佛面 | 草明《乘風破浪》十七:“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,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壞啦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