茍留殘喘的成語故事
拼音gǒu liú cán chuǎn
基本解釋茍:茍且,勉強;殘喘:臨死前的喘息。勉強拖延一口沒斷的氣。比喻勉強維持生存。
出處元·高明《琵琶記·蔡婆埋冤五娘》:“奴家自把細米皮糠逼邏吃,茍留殘喘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茍留殘喘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茍留殘喘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絲不茍 | 清 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上司訪知,見世叔一絲不茍,升遷就在指日。” |
手下留情 | 《庚子風云》:“在這幾個當口,趙三多明明可以乘虛而入,將王成德擊倒,他卻一再手下留情,都把王成德讓過了。” |
殘花敗柳 | 元 白樸《墻頭馬上》第三折:“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,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,指望生則同衾,死則共穴。” |
不敢茍同 | 葉赫那拉·圖鴻《乾隆皇帝》第一章:“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,紅花會劫富濟貧,替天行道。” |
茍合取容 | 漢·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四者無一遂,茍合取容,無所短長之效,可見于此矣。” |
彌留之際 | 《尚書 顧命》:“病日臻,既彌留。” |
風卷殘云 | 唐 戎昱《霽雪》:“風卷殘云暮雪晴,江煙洗盡柳條輕。” |
留戀不舍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十八回:“玄德曰:‘吾初見子龍,便有留戀不舍之情。今幸得相遇!’” |
氣喘如牛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十九回:“臉是喝了個漆紫,連樂帶忙,一頭說著,只張著嘴,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手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。” |
抱殘守缺 | 東漢 劉歆《移書讓太常博士》:“猶欲抱殘守缺,挾恐見破之私意,而亡(無)從善服義之公心。” |
不茍言笑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曲禮上》:“不登高,不臨深,不茍訾,不茍笑。” |
殘兵敗將 | 明 無名氏《伐晉興齊》第四折:“如今追擊殘兵敗將,遂收故境,引兵而回。” |
風燭殘年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21回:“只這風燭殘年,沒的倒得眼淚倒回去,望肚子里流。” |
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| |
借書留真 | 《漢書·河間獻王傳》:“從民得善書,必為好寫與之,留其真。” |
留后路 | 劉知俠《鐵道游擊隊》第18章:“要給自己留后路呀!” |
吳牛喘月 | 漢 應劭《風俗通》:“吳牛望月則喘;使之苦于日,見月怖,喘矣!” |
自留地 | 毛澤東《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》:“(5)社員的自留地應有多少;(6)社員的成份問題;等等。” |
勝殘去殺 | 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善人為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矣。”《漢書·李廣傳》:“夫報忿除害,捐殘去殺,朕之所圖于將軍也。” |
因循茍且 | 宋 呂祖謙《答潘叔度》:“以此等語言自恕,則因循茍且,無一事可為矣!” |
氣喘吁吁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:“李勉向一條板凳上坐下,覺得氣喘吁吁。” |
偷合茍容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臣道》:“不恤君之榮辱,不恤國之臧否,偷合敬容,以持祿養交而已耳,謂之國賊。” |
自相殘殺 | 《晉書 石季龍載記下》:“季龍十三子,五人為冉閔所殺,八人自相殘殺。” |
茍延殘喘 | 宋 陳亮《與范東叔龍圖》:“亮自七八月之交,一病垂死,今幸茍存延喘,百念皆已灰滅。” |
殘缺不全 | 毛澤東《論持久戰》十二:“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,不是虛造騙人的;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,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。” |
女大不中留 | 金 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六:“休疙皺,常言道:‘女大不中留。’” |
留得青山在,不愁沒柴燒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82回:“姑娘身上不大好,還得自己開解著些。身子是根本,俗語說的:‘留得青山在,依舊有柴燒。’” |
除殘去穢 | 《后漢書·梁統傳》:“仁者愛人,義者政理,愛人以除殘為務,政理以去亂為心。” 漢·曹操《讓縣自明本志令》:“故在濟南,始除殘去穢,平心選舉,違忤諸常待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