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利索索的成語故事
拼音lì lì suǒ suǒ
基本解釋干脆利落。
出處蕭紅《曠野的呼喊》:“要干,拍拍屁股就去干,弄得利利索索的?!?/p>
暫未找到成語利利索索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利利索索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年被蛇咬,三年怕草索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:“文若虛道:‘一年被蛇咬,三年怕草索。說到貨物,我就沒膽氣了。只是守了這些銀錢回去罷?!?/td> |
一度著蛇咬,怕見斷井索 | 宋·釋普濟(jì)《五燈會元·龍門遠(yuǎn)禪師法嗣》:“趙州道:‘無意者如何?’師曰:‘一度著蛇咬,怕見斷井索?!?/td> |
一本萬利 | 清 姬文《市聲》:“這回破釜沉舟,遠(yuǎn)行一趟,卻指望收它個一本萬利哩。” |
一索得男 | 《周易 說卦》:“震,一索而得男,故謂之長男?!?/td> |
一索成男 | 宋·王邁《賀陳講書謀仲諏璋慶》詩:“十為良月陽將長,一索成男喜可知。” |
不假思索 | 宋 黃榦《黃勉齋文籍 復(fù)黃會卿》:“戒懼謹(jǐn)獨(dú),不待勉強(qiáng),不假思索,只是一念之間,此意便在?!?/td> |
不加思索 | 清 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95回:“包公將轎內(nèi)隨行紙墨筆硯,叫包興遞與婦人另寫一張,只見不加思索,援筆立就,呈上?!?/td> |
不知利害 | 戰(zhàn)國 宋 莊周《莊子 齊物論》:“子不知利害,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?” |
不私其利 | 春秋·齊·管仲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不伐其功,不私其利?!?/td> |
豐功厚利 | 漢·班彪《王命論》:“帝王之祚,必有明圣,顯懿之德,豐功厚利積累之業(yè)?!?/td> |
乘利席勝 | 《漢書·蒯通傳》:“楚人起彭城轉(zhuǎn)斗逐北,至滎陽乘利席勝,威震天下。”顏師古注:“席,因也,若人之在席上?!?/td> |
鄉(xiāng)利倍義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,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,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,吾豈可鄉(xiāng)利倍義乎!” |
爭名于朝,爭利于市 | 《戰(zhàn)國策 秦策一》:“臣聞爭名者于朝,爭利者于市?!?/td> |
爭名奪利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一回:“爭名奪利幾時休?早起遲眠不自由!” |
爭名競利 | 宋·秦觀《自警》詩:“爭名競利走如狂,復(fù)被利名生怨隙?!?/td> |
爭名逐利 | 明·胡文煥《群音類選·<青衫記·華陰騎驢>》:“爭名逐利,枉將人白日馳驅(qū)。” |
爭權(quán)奪利 | 鄒韜奮《消弭內(nèi)戰(zhàn)的唯一途徑》:“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(quán)奪利的內(nèi)戰(zhàn)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?!?/td> |
爭權(quán)攘利 | 李大釗《大哀篇》:“鉆營運(yùn)動、爭權(quán)攘利之不暇,奚暇計及民生哉?” |
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 | 《周易 系辭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?!?/td> |
什一之利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楊惲傳》:“惲幸有余祿,方糴賤販貴,逐什一之利,此賈豎之事,污辱之處,惲親行之?!?/td> |
仁言利博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三年》:“仁人之言,其利博哉!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。” |
仁言利溥 | 清·王夫之《讀通鑒論·后漢光武二十》:“仁人之言,其利溥如此哉!” |
從中漁利 | 清·許奉恩《里乘》第四卷:“說其改醮,已則從中漁利,藉以餬口?!?/td> |
以利相傾 | |
以利累形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讓王》:“雖貴富,不以養(yǎng)傷身;雖貧賤,不以利累形。” |
以索續(xù)組 | 唐·劉知幾《史通·雜說上》:“賢君見抑,而賊臣是黨,求諸舊例,理獨(dú)有違。但此是絕筆獲麟之后,弟子追書其事。豈由以索續(xù)組,不類將圣之能者乎?何其乖剌之甚也!” |
伶牙利齒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120回:“襲人本來老實(shí),不是伶牙利齒的人,薛姨媽說一句,他應(yīng)一句。” |
伸鉤索鐵 | 晉·皇甫謐《帝王世紀(jì)》:“帝桀淫虐有才,力能伸鉤索鐵,手搏熊虎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