恍恍忽忽的成語故事
拼音huǎng huǎng hū hū
基本解釋神志不清、迷惘的狀態
出處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101回:“恍恍忽忽的似乎背后有人說道:‘嬸娘連我也不認得了!’”
暫未找到成語恍恍忽忽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恍恍忽忽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迷離惝恍 | 清 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三》:“惟留二百余金,恰足兩月余酒食費,一家迷離惝恍,如夢乍回。” |
恍然大悟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第五卷:“簡蒙指教,豁然大悟。” |
迷離恍惚 | 清 曾樸《孽海花》:“庭中一半似銀海一般的白,一半卻迷離惝恍,搖曳著桐葉的黑影。” |
惝恍迷離 | |
玩忽職守 | 錢鐘書《圍城》:“高松年身為校長,出去吃晚飯,這時候還不回來,影子也找不見,這種玩忽職守,就該死。” |
恍恍蕩蕩 | |
神思恍惚 | 唐 無名氏《鄭德磷》:“德磷大駭,神思恍惚,悲婉久之,不能排仰。” |
神情恍惚 | 《魏書·侯莫陳悅傳》:“悅自殺岳后,神情恍惚,不復如常。” |
疏忽大意 | 孫犁《文林談屑》:“有些人確實對文字疏忽大意,對宦途和官級斤斤計較。” |
恍如夢寐 | 清 蒲松齡《聊齋志異 張鴻漸》:“兩相驚喜,握手入帷。見兒臥床上,慨然曰:‘我去時兒才及膝,今身長如許矣!’夫婦依倚,恍如夢寐。” |
暈暈忽忽 | |
悠悠忽忽 | 戰國·楚·宋玉《高唐賦》:“悠悠忽忽,佋悵自失。” |
迷離徜恍 | |
心神恍惚 | 宋 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121卷:“唯荒誕是務,不接賓友,惡見于人,時多恚怒,心神恍惚。” |
恍恍惚惚 | 唐·趙蕤《反經·知人》:“有如敢斷而不能斷者,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。” |
恍如隔世 | 宋 范成大《吳船錄》下卷:“發常州。平江親戚故舊來相迓者,陸續于道,恍然如隔世焉。” |
疏忽職守 | |
忽忽如狂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:“陵始降時,忽忽如狂,自痛負漢。” |
忽忽不樂 | 《史記 梁孝王世家》:“三十五年冬,復朝。上疏欲留,上弗許。歸國,意勿勿不樂。” |
精神恍惚 | 北齊 魏收《魏書 爾朱榮傳》:“榮亦精神恍惚,不自支持。” |
眇眇忽忽 | 漢·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眇眇忽忽,若神仙之仿佛。” |
恍然若失 | 清·李百川《綠野仙蹤》第49回:“金鐘兒聽了這一番言語,恍然若失,心上愧悔的無地自容。” |
精神恍忽 | 《文選·宋玉〈神女賦〉》:“精神怳忽,若有所喜。” |
禍生于忽 | 漢·劉向《說苑·談叢》:“福生于微,禍生于忽。日夜恐懼,唯恐不卒。” |
恍如夢境 |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張鴻漸》:“兩相驚喜,握手入帷。見兒臥床上,慨然曰:‘我去時兒才及膝,今身長如許矣!’夫婦依倚,恍如夢寐。” |
恤近忽遠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18回:“紹恤近忽遠,公慮無不周,此仁勝也。” |
心緒恍惚 | 戰國 楚 宋玉《神女賦》:“精神恍惚,若有所喜。”唐 王洙《東陽夜怪錄》:“自虛心神恍惚,未敢遽前捫攖。” |
倏來忽往 | 晉·潘岳《射雉賦》:“櫟雌妒異,倏來忽往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