殘兵敗卒的成語故事
拼音cán bīng bài zú
基本解釋殘:殘余的,不完整的;敗:輸。戰敗后剩余的兵卒。指被擊潰的軍隊或勢力。
出處明·郭勛《英烈傳》第73回:“楊鐵刀恃著兇勇,保了元太子及些殘兵敗卒,約有二千余眾,向北而馳,被朱亮祖同廖永忠趕上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殘兵敗卒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殘兵敗卒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杯酒釋兵權 |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,加強中央集權統治,以高官厚祿為條件,解除將領們的兵權。 |
殘花敗柳 | 元 白樸《墻頭馬上》第三折:“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,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,指望生則同衾,死則共穴。” |
失敗是成功之母 | 毛澤東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》:“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,失敗是成功之母。” |
起兵動眾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敷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 |
秣馬厲兵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十六年》:“搜乘補卒,秣馬利兵,修陳固列。” |
兵無常勢 | 先秦 孫武《孫子 虛實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;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。” |
兵荒馬亂 | 明 李唐賓《梧桐葉》第四折:“不然,那兵荒馬亂,定然遭驅被擄。” |
敗俗傷風 | 參見“敗俗傷化”。 |
將寡兵微 | 元·無名氏《黃鶴樓》第三折:“然劉備將寡兵微,我則彼立劉朝,復興漢世,非小官之能。” |
兵微將寡 | 元 關漢卿《單刀會》第一折:“他兄弟雖多,兵微將寡。” |
兵戎相見 | 吳晗《朱元璋傳》第三章三:“從至正十六年起,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,大小數百戰,互有勝負。” |
身敗名裂 | 清 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23回:“看來許多舉人、進士做了官,往往因為幾十兩銀子的賄弄,身敗名裂。” |
韓信將兵,多多益善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陰侯列傳》:“上曰:‘于君何如?’曰:‘臣多多而益善耳。’” |
敗德辱行 | |
哀兵必勝 | 先秦 李耳《老子 德經》第69章:“禍莫大于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,故抗兵相加,哀者勝矣。”三國 魏 王弼注:“抗,舉也;加,當也。哀者必相惜,而不趣利避害,故必勝。” |
精兵強將 | 《晉書·郗鑒傳》:“使君若顧二帝,自可不行,宜急下檄文,速遣精兵猛將。” |
息兵罷戰 | 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第22卷:“只為宋朝南渡以后,紹興、淳熙年間,息兵罷戰,君相自謂太平,縱情逸樂。” |
風卷殘云 | 唐 戎昱《霽雪》:“風卷殘云暮雪晴,江煙洗盡柳條輕。” |
解甲休兵 | 北周·庾信《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》:“夷陵既燒,黔中方定,旋軍反旆,解甲休兵。” |
兵無斗志 | 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九回:“且說曼伯殺入左軍,陳兵原無斗志,即時奔散,反將周兵沖動。” |
足食足兵 | 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子貢問政。子曰:‘足食足兵,民信之矣。’” |
傷風敗俗 | 《魏書 游明根傳附肇》:“肇,儒者,動存名教,直繩所舉,莫非傷風敗俗。” |
敗俗傷化 | 《漢書 敘傳下》:“侯服玉食,敗俗傷化。” |
抱殘守缺 | 東漢 劉歆《移書讓太常博士》:“猶欲抱殘守缺,挾恐見破之私意,而亡(無)從善服義之公心。” |
賠了夫人又折兵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55回:“周郎妙計安天下,賠了夫人又折兵!” |
損兵折將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81回:“損兵折將,必然瞞著天子。” |
殘兵敗將 | 明 無名氏《伐晉興齊》第四折:“如今追擊殘兵敗將,遂收故境,引兵而回。” |
反敗為勝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16回:“將軍在匆忙之中,能整兵堅壘,任謗任勞,使反敗為勝,雖古之名將,何以加茲!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