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贓拿賊的成語故事
拼音bìng zhuō ná zéi
基本解釋行跡露敗,當(dāng)場人臟俱獲。
出處元 孟漢卿《魔合羅》第四折:“今日個并贓拿賊更推誰,你地硬抵著頭皮兒對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并贓拿賊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并贓拿賊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齊頭并進 | 周恩來《在上海科學(xué)技術(shù)工作會議上的講話》:“實事求是,循序前進,齊頭并進,迎頭趕上。” |
作賊心虛 | 宋 釋悟明《聯(lián)燈會要 重顯禪師》:“卻顧侍者云:‘適來有人看方丈么?’侍者云:‘有。’師云:‘作賊人心虛。’” |
認賊作父 | 清 華偉生《開國奇冤 追悼》:“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貪官污吏,人面獸心,處處為虎作倀,人人認賊作父,……” |
口耳并重 | 魯迅《彷徨·肥皂》:“好容易給他進了中西折中的學(xué)堂,英文又專是‘口耳并重’的。” |
十日并出 | 戰(zhàn)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昔者十日并出,萬物皆照,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!” |
土洋并舉 | 古華《芙蓉鎮(zhèn)》第二章:“這座建筑物,真可謂土洋并舉、中西合璧了。” |
相提并論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相提而論,是自明揚主上之過。” |
恩榮并濟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六十五回:“限之以爵,爵加則知榮,恩榮并濟,上下有節(jié),為治之道,于斯著矣。” |
圖文并茂 | 王朔《修改后發(fā)表》:“我始終認為貴刊是國內(nèi)的一流刊物,圖文并茂,趣味高雅,是思想性、知識性、趣味性三性結(jié)合的比較突出的好刊物。” |
拿手好戲 | 茅盾《子夜》十七:“制造空氣是老趙的拿手好戲!他故意放出什么托拉斯的空氣來,好叫人們起恐慌。” |
恩威并重 | 《三國志·吳書·周魴傳》:“魴在郡十三年卒,賞善罰惡,恩威并行。” |
賊人膽虛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71回:“這本是鴛鴦戲語,叫他出來,誰知他賊人膽虛,只當(dāng)鴛鴦已看見他的首尾了。” |
拿不出手 | 張愛玲《創(chuàng)世紀》:“她盡管闊氣不要緊,我們?nèi)倌棠倘セ匕荩倭艘材貌怀鍪謫 ?/td> |
十拿九穩(wěn)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:“如此一行,只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(wěn)也不見得。” |
比肩并起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非相》:“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,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,比肩并起。” |
兼程并進 | 《三國志·賈逵傳》:“乃兼道進軍,多設(shè)旗鼓為疑兵。” |
并行不悖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中庸》:“萬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” |
做賊心虛 | 宋 釋悟明《聯(lián)燈會要 重顯禪師》:“卻顧侍者云:‘適來有人看方丈么?’侍者云:‘有。’師云:‘作賊人心虛。’” |
連三并四 | 老舍《趙子曰》第十九:“趙子曰一聲不發(fā),只連三并四的磕瓜子。”又《二馬》第四段三:“李子榮拉住馬威的手不放,連三并四的說:‘謝謝你!’” |
恩威并用 | 《三國志 吳書 周魴傳》:“魴在郡十三年卒,賞善罰惡,恩威并行。” |
賊喊捉賊 | 陳登科《赤龍與丹鳳》第一部:“賊喊捉賊,明明自己是匪,還扛著剿匪的旗號,到處剿匪。” |
亂臣賊子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亂臣賊子懼。” |
捉奸見雙,捉賊見贓,殺人見傷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見雙,捉賊見贓,殺人見傷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 |
方驂并路 | 《宋書·王景文傳論》:“與袁粲群公方驂并路,傾覆之災(zāi),庶幾可免。” |
拿刀弄杖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五回:“寶玉一發(fā)拿刀弄杖、尋死覓活的,鬧的天翻地覆。” |
拿三搬四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62回:“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燒了窟窿,你去了,誰能以補呢?你倒別和我拿三搬四的。” |
連二并三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一回:“只見兩邊鋪面排山也似價開著,大小客店也是連二并三。” |
賊去關(guān)門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 法瑫宗一禪師》:“僧曰:‘若不遇于師,幾成走作。’師曰:‘賊去后關(guān)門。’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