欺善怕惡的成語故事
拼音qī shàn pà è
基本解釋欺侮善良者,懼怕兇惡者。
出處明 楊柔勝《玉環記 韋皋別妻》:“田舍翁住在山圪落,恃老無端多兇惡,我每反被相辱沒,欺善怕惡,欺善怕惡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欺善怕惡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欺善怕惡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仗勢欺人 | 元 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三折:“他憑師友,君子務本;你倚父兄,仗勢欺人。” |
武不善作 | 《西游記》第六三回:“常言道:‘武不善作’,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,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。” |
進種善群 | 清·張鶴齡《法人篇》:“且變法之后,而人亦有與之俱變者,此進種善群之公例,而其效有操券決也。” |
一年被蛇咬,十年怕井繩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一卷:“一年被蛇咬,三年怕草索,說到貨物,我就沒有膽氣了。” |
改過遷善 | 《周易 益》:“君子以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。” |
遏惡揚善 | 《周易 大有》:“君子以遏惡揚善,順天休命。” |
鬼怕惡人 | 舊題宋·蘇軾《艾子雜說》:“王曰‘前人已不住矣,又安敢禍之?’艾子曰:‘真是鬼怕惡人也。’” |
多多益善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陰侯列傳》:“上曰:‘于君何如?’曰:‘臣多多而益善耳。’” |
褒善貶惡 | 宋 邵博《聞見后錄》第21卷:“惟有三四寸竹管子,向口角頭褒善貶惡,使善人貴、惡人賤,善人生、惡人死,須是由我始得。” |
多謀善慮 | 清·李漁《凰求鳳·畫策》:“你是個多謀善慮之人,何不替我籌度一番,行了這個方便也好。” |
惡衣惡食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里仁》:“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” |
舉善薦賢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舉善薦賢,乃美事也;卿何薦人于朝,即自焚其奏稿,不令人知耶?” |
止于至善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大學》: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 |
多情善感 | 唐·陸龜蒙《自遣詩三十首》:“多情善感自難忘,只有風流共古長。” |
十惡不赦 | 元 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四折:“這藥死公公的罪名,犯在十惡不赦。” |
善游者溺 | 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夫善游者溺,善騎者墮,各以其所好,反自為禍。” |
惡醉強酒 | 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今惡死亡而樂不仁,是猶惡醉而強酒。” |
愛則加諸膝,惡則墜諸淵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檀弓下》:“今之君子,進人若將加諸膝,退人若將墜諸淵。” |
欺人自欺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卷十八:“因說自欺欺人曰:欺人亦是自欺,此又是自欺之甚者。” |
韓信將兵,多多益善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陰侯列傳》:“上曰:‘于君何如?’曰:‘臣多多而益善耳。’” |
善善惡惡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強國》:“彼先王之道也,一人之本也,善善惡惡之應也,治必由之,古今一也。” |
福善禍淫 | 《尚書 湯誥》:“天道福善禍淫。”孔傳:“政善,天福之;淫過,天禍之。” |
改惡向善 | 明·無名氏《齊天大圣》第四折:“尊上帝好生之德,再休題妄想貪嗔,從今改惡向善,朝上帝禮拜三清。” |
除惡務本 | 《書·泰誓下》:“樹德務滋,除惡務本。”蔡沈集傳:“去惡則務絕根本。” |
善自為謀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桓公六年》:“君子曰:‘善自為謀。’” |
無惡不作 | 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第73回:“程大姐自到周龍皋家,倚嬌作勢,折毒孩子,打罵丫頭,無惡不作。” |
懲惡勸善 |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十四年》:“《春秋》之稱微而顯,志而晦……懲惡而勸善。非圣人誰能修之?” |
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 | 明·酉陽野史《續三國演義》第38回:“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。既來至此,焉有怯進之理?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