峭論鯁議的成語故事
拼音qiào lùn gěng yì
基本解釋指議論嚴正剛直。
出處宋李綱《論節義》:“[顏真卿]其后歸朝,峭論鯁議,為奸臣所擠,殞于賊手?!?/p>
暫未找到成語峭論鯁議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峭論鯁議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偏之論 | 宋·朱熹《答沈叔晦書》:“前日務為學而不觀書,此固一偏之論?!?/td> |
一家之論 | 清·顧炎武《與友人論易書》:“排斥眾說,以申一家之論,而通往之路狹矣?!?/td> |
一概而論 | 戰國 楚 屈原《楚辭 九章 懷沙》:“同糅玉石兮,一概而相量?!?/td> |
一褱而論 | |
上篇上論 | |
不刊之論 | 宋 郭若虛《圖畫見聞志 論曹吳體法》第一卷:“況唐室已(以)上,未立曹吳,豈顯釋寡要之談,亂愛賓不刊之論?!?/td> |
不可思議 | 《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》:“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。”慧遠義記:“不思據心,不議就口,解脫真德,妙在情妄心言不及,是故名為不可思議。” |
不易之論 | 宋 朱熹《朱子全書 歷代二 宋》:“然佞臣不可執筆,則是不易之論。” |
不根之論 | 《漢書 嚴助傳》:“朔、皋不根持論,上頗俳優畜之。 |
不知有漢,何論魏晉 | 晉·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先世避秦時亂,率妻子邑人,來此絕境,不復出焉,遂與外人間隔。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不漢,何論魏晉。” |
豐墻峭址 | |
豐墻峭阯 | |
爭多論少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五:“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開,還是二位伯伯總管在那里,扶持小兒女大了,但憑胡亂分些便罷,決不敢爭多競少?!?/td> |
爭斤論兩 | |
爭短論長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:“當下一邊是落難之際,一邊是富厚之家,并不消爭短論長,已自一說一中。” |
爭長論短 | 宋 柳開《穆夫人墓志銘》:“異性相聚,爭長競短?!?/td> |
從長商議 | 《水滸傳》第六八回:“[蘇定]也道:‘梁山泊吳用那廝,詭計多謀,不可輕敵,只宜退守;待救兵到來,從長商議。’” |
從長計議 | 元 李行道《灰闌記》楔子:“且待女孩兒到來,慢慢的與他從長計議,有何不可?” |
以快言論 | 清·劉開《問說》:“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?!?/td> |
眾議成林 | 《淮南子 說山訓》:“眾議成林,無翼而飛。”高誘注:“眾人皆議平地生林,無翼之禽能飛,凡人信之以為實然也。” |
眾議紛紜 | 明·酉陽野史《續三國演義》第55回:“有言宜調代遼氏貉諸附屬之兵,與國家出力者,眾議紛紜?!?/td> |
鑿空之論 | |
鑿空立論 | 宋·朱熹《朱子全書·學》:“固不可鑿空立論,然讀書有疑有所見,自不容不立論?!?/td> |
切切私議 | 清·韓邦慶《海上花列傳》第44回:“替子富另燒一口,為此對躺在煙榻上,切切私議?!?/td> |
力排眾議 | 宋 蘇轍《上皇帝書》:“臣以不識忌諱,得罪于有司,仁宗哀其狂愚,力排眾議,使臣得不遂棄于世?!?/td> |
半部論語 | 宋 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第七卷:“臣平生所知,誠不出此,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,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?!?/td> |
半部論語治天下 | 典出宋 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七:宋初宰相趙普,人言所讀僅只《論語》而已。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。他說:“臣平生所知,誠不出此,昔以其半輔太祖(趙匡胤)定天下,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。” |
卑之無甚高論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張釋之傳》:“釋之既朝畢,因前言便宜事。文帝曰:‘卑之,毋甚高論,令今可行也。’” |